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病因 > 养生慢性胃炎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养生慢性胃炎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目前国际上把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两类。慢性胃炎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寒客肠胃,或过饱导致脾胃损伤继而湿热内生,还可能因恼怒或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发。

好性格,养胃又养身

首先,胃病与性格有关,宜戒“焦”戒“躁”。这个“焦”是焦虑的“焦”。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凡事都追求“快”,所有人似乎都失去了耐心,焦躁的情绪不断蔓延。健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身心疾病。要想肠胃好,心理调适也不容忽视。

国外研究表明,胃肠是人类的第二大脑,胃肠疾病和心情息息相关。生活的快节奏和焦虑紧张的气氛,是促使人类发病的社会因素之一,调整心情对于治疗疾病至关重要,对于慢性胃炎更要加强心理调适以及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如果情绪太过,则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能够对脾胃功能造成损伤的多是忧思,也就是想得太多,思虑过度,心理负担重。

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经支配下完成的,包括胃肠道。胃肠道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两种神经互相制约,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是抑制胃肠道运动的,情绪紧张焦虑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交感神经一兴奋,副交感神经被抑制,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就受抑制,时间长了就会消化不良。

副交感神经可以促进胃肠运动,兴奋胃肠道,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蛋白酶原的合成,是胃肠运动的“正能量”。

肝火旺盛,心情急躁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相应地受到抑制,导致胃蛋白酶原分泌不足,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和吸收也就随之变差。这也就是中医上所讲的“肝木克脾土”,肝木很容易克伐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如果一个人长期思虑太重,副交感神经长期受到抑制,就会出现胃肠问题。这个原理与中医“思则伤脾”相通。

要恢复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就要减少交感神经兴奋的时间,心平气和,让身体静下来。所谓“好性格养胃法”,就是指矫正不良性格和习惯,不急不躁,有条不紊。认清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要被欲望控制,不要同时做那么多事情。放慢说话速度,不插话,有话慢慢说。减慢吃饭速度,不要吃得太快,要让食物在口腔中和唾液充分接触,让唾液淀粉酶先对一部分食物进行消化,这样能够减轻胃肠的负担。

调整性格可以帮助恢复健康,养成好性格,慢性胃炎会好得更快更彻底。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潜移默化产生的,只有纠正平时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好心情、好性格,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胃病的产生。

本文仅展示文章部分内容,获取全文可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全文”进入哦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李博

编辑:刘亚茹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获取更多中医药知识,快速访问中医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vgu.com/jbby/13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