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病因 > 反流性胃炎分成哪些类

反流性胃炎分成哪些类



作为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反流性胃炎主要是由于碱性的胆汁逆流入胃,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引起的。其常见于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左右。主要表现为腹部饱胀不适,中上腹持续烧灼感,亦有胸骨后痛、腹胀、嗳气、烧心、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表现。如不及时治疗,还将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的发生。 

反流性胃炎的病理机制

反流性胃炎分成哪些类?其实这个是站在临床诊断的角度来探讨的,根据镜下表现,通常我们可以将反流性胃炎分为以下3度:

Ⅰ度:镜下少量黄色泡沫从幽门口溢出或黏液糊呈淡黄色。

Ⅱ度:镜下大量黄色液体间断地从幽门口涌出或黏液糊呈黄色。

Ⅲ度:大量黄色液体频繁地或持续地从幽门口流出或喷射出,或胃内布满黄绿色黏液状物。但应注意内镜本身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可造成假象。

>>>如您还不是很了解,欢迎点击在线咨询专家<<<

临床上反流性胃炎的症状不具备特异性,所以诊断时需要加以鉴别,那么需要与哪些疾病加以区分呢?

1、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化学性胃炎:类似反流性胃炎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但对这些患者的胃内胆汁酸测定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增高,病史调查发现患者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史。

2、乙醚性胃炎:低度乙醇(12%)不会引起明显的胃黏膜损害,40%乙醇可造成急性乙醇性胃炎。病理表现主要为黏膜和黏膜下弥漫性出血、间质水肿、小血管充血、广泛糜烂甚至坏死,如结合饮酒史可以获得诊断。慢性乙醇性胃炎的诊断较为困难,反应性病变与反流性胃炎较为相似,注意病变仍以充血、水肿、出血为主,出血邻近部位可出现胃小凹增生。

3、淋巴细胞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2%-4%,临床表现以体重下降、腹痛、恶心呕吐较为常见,主要累及胃体黏膜,内镜下可以观察到痘疮样病灶、肥大皱襞、糜烂灶,明确诊断靠组织学检查,100个胃腺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浸润超过25个即可诊断。淋巴细胞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增加,约占用63%,约10%的乳糜泻患者有淋巴细胞性胃炎。

4、嗜酸性细胞性胃炎:以胃壁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常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病变可浸润至胃壁黏膜、黏膜下、肌层以及浆膜。病因不甚明确,50%的患者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部分患者症状可由某些特殊食物引起,血中IgE水平增高,被认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造成的变态反应所致。

反流性胃炎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会出现呕吐、呕血的症状,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多在晚间或半夜时发生,呕吐物中可伴有食物,偶有少量血液。可发生贫血、消瘦、营养不良以及腹泻等。此外还会影响患者内分泌、新陈代谢甚至整体免疫机能,有的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除此之外,反流性胃炎失于治疗,还可以导致上消化道炎症、溃疡和肿瘤、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

反流性胃炎该怎样治疗

专家表示,反流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肝脾失调,胃失通降,胆邪逆胃,而胃失和降又为病机之关键。故治疗应以和胃降逆,肝脾并调为基本原则。和胃降逆使胃司通降之职,则胆汁与十二指肠液得以下行,阻止胆邪逆胃。调肝气,使肝疏泄功能正常,脾胃能正常升降,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并能使胆汁正常地分泌和排泄,以利于胆汁随胃气下行。对此中医医院胃肠科“中西医平衡降逆疗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中西医平衡降逆疗法”利用最新的纳米三维立体胃肠影像扫描技术检测设备在治疗前对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症状进行精确检测,以便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当中,该疗法以地道的原生态中药浓缩液迅速减少十二指肠(胃)的逆向蠕动,使十二指肠液和胃液顺利向下流动,此外快捷而有效的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杆菌消除粘膜炎症,在保护胃肠粘膜的基础上,健脾和胃,温肾助阳,清瘀化腐,调整改善胃肠功能,增强胃肠免疫机制,从而在不打针、不开刀、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上,彻底根治反流性胃炎病症,且具有安全、不复发、无副作用等优势。点击了解更多信息

中医医院胃肠科专家提醒: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刻不容缓,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为方便广大患者更详细地了解所患疾病相关信息,我院特开设免费专家在线咨询服务,由权威专家实时在线为您解答,依据您的病情给予专业的个性化指导意见、提供专业治疗方案,并为您的病情保密。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欢迎点击在线咨询我们专家,或者您也可以拨打我们的健康热线:021-66856666或400-690-9535,与专家一对一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vgu.com/jbby/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