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治愈医院 > 有一种胃痛,是因为胆汁引起的

有一种胃痛,是因为胆汁引起的



在线越医

吴兴和,年生,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

坐诊地点:大校场,培新小学对面国药馆

坐诊时间:周日全天预约、咨询

  “最近一段时间来,我总是胃胀、胃痛,特别是吃了东西后,痛得更厉害,而且痛起来时很烧心;并有一种恶心,想呕吐的感觉。”日前,本报越医在线专栏的热线-接到读者史先生的电话,“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是胃炎。吃了一些药,也不见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就读者这个问题,笔者专门走访了副主任中医师吴兴和。

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根据你的转述,我初步怀疑这位史姓患者很可能是得了胆汁反流性胃炎。”吴兴和开门见山的说,“这种病人目前虽然不多,但患了这种病确实很头痛的。如果不能准确诊断,往往会误诊,就没法治愈。”

  稍微有点卫生常识的人都知道,胆汁是不可能流到胃里去的,如果一旦流到胃里,那就可以引起胃的疼痛,而且假以时日,还可能引起病变。据吴兴和介绍,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幽门功能不全,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炎,这是发病的的基本病因。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十二指肠、空肠近段严重逆向蠕动,压力增高,引起胆汁肠液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从而引起胃炎。

  所有这些,都说明发病原因是幽门功能不全,它与胆之炎症和胆汁分泌无关。若幽门功能正常,胆汁及肠液就不能反流入胃,没有刺激因素,就不能产生因胆汁反流所致的胃炎。

  “我们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病因是脾胃虚弱,胃失通降之司,致胃气上逆,或肝气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吴兴和说,从临床观察,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同时存在反流性食管炎、咽喉部不适等症状。咽喉为什么会不适呢?这是“胃咽相关”之故。同时有的病人还会出现胸部痞闷或胸胁疼痛,这是因为胃的后支神经循行到胸胁部所致。

中医如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我们中医怎么治呢?”吴兴和说,在辩证的基础上,我们中医认为要胃胆同治。

  那么为什么要胃胆同治呢?据吴兴和介绍,首先是胃胆在生理方面相互联系。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见到胆胃同病,就是说胆病及胃,或胃病及胆。因为胆五行属木,胃五行属土,胆木和胃土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应胆胃同治。

  胃胆同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但是胆又为奇恒之腑,内藏精汁属阴,功似阳腑,体阴而用阳。胃为水谷之海,受水谷之气,化生精血而用阴。”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在生理上,肝与胆相照,胃与脾与共,两脏两腑表里络属。肝气宜升,胆火宜降,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两者升降相因,相互关联,彼此制约。脾胃的升降有序,有利于胆汁的疏泄,肝气的条畅,则胆火不旺;胆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情志疏畅则胃气下行,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旺盛。相反,木得土援,使肝血充足,化生精汁,使胆有所藏。再者从解剖学讲,胆与十二指肠有管相连,胃与十二指肠相通,饮食入胃,经胃磨糜,注入小肠必赖胆汁的任用,方可完全消化吸收,才能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脾。故《医学求是》说:“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肝木赖脾土之升,胆木赖胃土之降”。

  其次是病理方面相互影响。胃胆同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究其原因,或因胃而起,由胃及胆,由胆及胃,两者相互影响而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若常处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膏粱厚味,中焦积热,或恣食生冷,湿热内生,日久脾失健运,温热形于胆脏,即引起各种胆囊病变;或胃气不降则胆气不降,胃病日久,失其和降,影响到胆火不降。在胃病的同时久成胆病;或肝赖脾升,脾虚不能升清,肝气不升,失其疏泄,肝郁及胆,胆失疏泄通利成为胆病,日久不愈,形成胆胃同病。

  吴兴和强调,在治疗胆胃同病的时候,要非常注意胆胃同病的辩证,胆胃之病,多为不和,或寒热夹杂(胃寒胆热)胆气(或胆气夹肝气)犯胃,胃胆湿热,尤其是寒热夹杂极为难愈,胆热须清利,胃寒须温寒,顾此失彼,不得不知。

  “至于史先生的胃痛病,医院做个胃镜,因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胃镜中很明显。”吴兴和说,届时,史先生可以带着胃镜检查报告来门诊,再制定治疗方案。

来源:绍兴晚报 养生

绍兴晚报∣一个值得







































中药治白癜风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vgu.com/zyyy/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