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危害 > 发现幽门螺杆菌必须除恶务尽
发现幽门螺杆菌必须除恶务尽
胃癌是中国第三大癌症,每10例新发癌症中就有1例是胃癌患者。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年胃癌新发病例数仅排在肺癌、结直肠癌之后,达到48万,死亡病例数仅排在肺癌、肝癌之后,达到37万。
在过去的认知里,胃癌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很深的渊源。年,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在引发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为了证明他们的发现,马歇尔甚至豪饮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结果的确出现了胃炎症状,大病一场,但这一壮举也使得他们的成果快速得到学界认可。年,两人因为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获得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小小的幽门螺杆菌,是如何破坏胃部的呢?
实际上,幽门螺杆菌是精于算计的狡猾猎手,它会通过自身的鞭毛、分泌系统、脲酶等侵蚀胃黏膜,在胃内壁上打洞,并分泌尿素酶以分解尿素,产生碱性的氨,逃过胃酸的追杀。更棘手的是,它们基因变异的速度很快,单一抗生素对其影响有限,基本5~7天内就失效了。
马歇尔等人的发现,启发了一个新的时代,医生们开始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来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然而,近年来,在一些自媒体大肆宣扬和报道下,幽门螺杆菌的“危害”也被不断放大,甚至出现“谈幽色变”的情况。一些小伙伴仅仅因为胃不适,就想着要查一查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一旦发现就用“除恶务尽”的方式来处理。更有甚者还发生“一人感染,全家吃抗生素”、根据网上信息“对症入座、自行治疗”的混乱情况。
抗生素的出现的确使得人类对抗细菌感染多了几件兵器,但同样的,近些年抗生素的滥用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未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过敏、毒性反应、胃肠道副作用、胃肠道菌群失调等不利影响,更有甚者形同“养蛊”,筛选出一批无视多种抗生素的超级耐药菌,等到这时候已经无药可用、难以恢复、退无可退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随着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方式的普及,这些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数有所下降,但世界上仍有一半的人口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一般认知不同的是,并不是所有感染的人都会发展成胃病,更遑论胃癌,不然这世界不得乱套了?
据统计,只有约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展成胃癌等胃恶性肿瘤,5%~10%发生消化不良,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为什么数据上会出现这么大的出入呢?
前段时间,德国研究团队在《细胞·宿主和微生物》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确证了哪些幽门螺杆菌才是“幕后黑手”。
研究人员在个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数据中,发现丝氨酸蛋白酶HtrA中一个特殊的碱基替换,这会导致原本编译丝氨酸的位点,编译成亮氨酸(S分型变成L分型),进而改变相关蛋白质的性质。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这一变异是幽门螺杆菌“黑化”的关键,使得它更容易在胃部打孔和注入毒素,这才导致胃上皮损伤,引发炎症和一系列疾病,并与胃癌显著相关。
归根结底,虽然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获得了诺奖、改变了世界,但它只描述了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的关联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简单粗暴的把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关联起来,远谈不上“精准”。特别是在没有出现胃黏膜破损、反流的前提下,直接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并不理智。
L分型的发现,为幽门螺杆菌的筛查和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许我们可以不必看到幽门螺杆菌就喊打喊杀,只是在发现变异时才精准出手。
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想要一个健康的胃,不应该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