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危害 > 今日关注教你看懂胃镜报告单

今日关注教你看懂胃镜报告单



胃镜诊断上消化道疾病已十分常见,但若患者拿到检查报告后,胃镜报告单上的一些专业名词,又会使刚刚“受了苦”的患者一头雾水。在此就帮您解读胃镜报告上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能解释得更清楚,先简单介绍下胃肠道腔内的结构。我们的胃肠道从食管到直肠,实际上就是一条连续的“管子”,宽的部分就是胃,窄的部分就是肠。胃肠道基本结构相同,但由于要适应各部分不同的生理功能,细微结构又有不同。

因胃镜、肠镜都是从管腔往管壁看,管壁的结构从内向外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胃镜或肠镜直接观察的对象是黏膜层,黏膜由上皮、腺体等构成,消化道不同部位,上皮与腺体的种类也不相同。这些细致的结构单凭胃镜或肠镜观察是不够的,还须根据标本的显微镜下观察,才能“拍板定性”。

巴雷特食管是怎么回事?

正常食管上皮称为复层鳞状上皮,顾名思义其结构颇像鱼鳞排列,这种上皮较耐摩擦,适应食管的运输功能,却不耐受酸碱侵袭。

某些疾病会使胃内的胃酸长期反流到食管,特别是食管下部,这种不耐酸的鳞状上皮逐渐被类似胃的上皮所替代,这种替代上皮的食管部分,称为巴雷特食管。虽然胃镜下可初步看出这种改变,但要确诊必须靠病理检查结果的证实。

重视巴雷特食管的原因是,如果不加治疗一小部分较重的巴雷特食管,时间久了有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但是绝非所有的巴雷特食管都会癌变,因此不能说巴雷特食管就等于食管癌。预防癌变首先是积极治疗引起胃酸反流的疾病,并按照医生嘱咐,定期进行胃镜复查即可。

“糜烂”到什么程度了?

“糜烂”这个词有点可怕,其实问题远没有这么严重。各种有害因素,如药物、细菌、异常的胃酸、反流的胆汁与肠液体、温度过高的饮食、粗糙食物、异物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可使胃黏膜浅层发生“糜烂”。但病变范围可大可小,所以还要结合起来才能辨别其轻重程度。多数“糜烂”都是急性的,去掉病因后较易恢复。

萎缩性胃炎的胃变成了核桃壳?

前些时候,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拿了胃镜报告来看门诊,十分沮丧地说:“我年纪不算大,怎么胃就萎缩了。萎缩性胃炎是不是胃就像核桃壳一样了?”初听这话有点想笑,但更多的是感到愧疚。

胃黏膜里有许多胃腺,它们制造、分泌胃液,执行消化与杀菌的功能。因为各种病因胃腺发生萎缩,根据萎缩的多少分为轻、中、重度,胃腺的萎缩就是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改变。萎缩性胃炎的外表没有什么改变,胃镜从胃的内面看,可发现黏膜稍微变薄一点,颜色偏淡或可见到淡红色血管网。所以,萎缩性胃炎的胃,绝对不会成为核桃壳。根据胃腺减少(萎缩)的多少,要靠标本的病理检查来确定。胃镜看到的只是一个初步印象,因为有经验胃镜医生的描写,也常和病理结果不一致。

还有一种困扰患者的说法,说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癌,至少也是“死缓”只是还没执行而已,这种说法完全不正确。可以肯定地说,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是两种不同的病理过程。确实有很小一部分重度萎缩性胃炎,经过较长时间后可发生癌变,它们多是有重度肠腺化生,特别是不典型增生的病例。对待萎缩性胃炎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背沉甸甸的包袱,也不掉以轻心。

肠腺化生(肠化)是什么意思?

如果胃黏膜长期有慢性炎症,体内会出现一种适应性反应,即萎缩的胃腺被类似的肠腺所代替,称为肠腺化生,简称肠化,是一种病理现象。好像棉布衣服补上了一块化纤布一样。

肠化多见于萎缩性胃炎,也可在浅表性胃炎中出现,程度有轻有重。近年来主要根据肠化细胞的生物化学特性,又细分为结肠型化生与小肠型型化生两类,以结肠型为多见。

引人注意的是肠化和胃癌的关系。一般认为,结肠型与肠化与胃癌可能有关系。文献报告随访1-10年肠化的癌变率为1.9%,国内材料1-6年为4.3%。但也有学者对二者关系持反对意见。从临床角度看,轻、中度肠化属于一种反应,不必过于介意,重度肠化虽还不是胃癌,但应该定期胃镜复查为妥。

不典型(异型)增生就是胃癌吗?

增生是细胞的一种生物行为,有新陈代谢的性质。增生的新细胞应该与原来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代谢过程与生理功能上相同。顾名思义,不典型增生是指增生的细胞在这些方面,偏离了正常(典型)状况: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大、色深,出现一些原本没有的生化成分与功能。不典型增生是一种重要的病理改变,只有经过标本的病理检查才能确定。

根据不典型的程度,异型增生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可视为一种反应,而重度很可能是原组织的早期癌症,如胃癌、肠癌、食管癌、胆管癌等,二者关系密切。中度的危险性居中。

不典型增生可出现在原本正常的细胞,也可出现于肠腺化生(肠化)细胞。与肠化相比,不典型增生与癌症的关系更加密切,不典型增生发展为癌的,21%为轻度、33%为中度、57%为重度不典型增生。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因而是应该十分重视的一种病理改变。

不典型增生不只见于慢性胃炎,也可发生在胃的糜烂、疣状改变、溃疡病灶和胃息肉黏膜上,说明病理活检的重要性。从临床角度看,由于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前期病变,中度以上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好在不典型增生发展很慢,通常为数月或数年,使我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处理;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考虑手术治疗。

pH和Hp完全是两码事

同样的两个字:英文小写的p和大写的H,但排列前后不同,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事情。

pH:代表氢离子浓度的负指数,也就是酸碱度,通常以数字表示,可以带小数点。中性是7,小于7是酸性,数字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表示碱性,数字越大碱性越强。过去多用于表示胃内酸度,现不太用。

Hp:代表幽门螺旋杆菌,胃镜检查时一般只用加减号表示,加号(阳性)表示有幽门螺杆菌存在,细菌量越多,加号越多(最多三个加号);减号(阴性)表示没有细菌。这一检测结果,对诊断与治疗很有帮助。

两种反流截然不同

反流就是某些成分“反其道而行之”,在上消化道病理现象中,同属反流的两种情况却截然不同,常被混淆。加以分析、对比,就会一目了然。

第一种反流:胃-食管反流。

方向:与正常饮食进行方向相反,从胃流向食管下段,严重时可波及整个食管,甚至“冲”到气管。

损伤食管黏膜的成分:胃酸及胃蛋白酶。

越过关闭不严的“闸门”:食管下括约肌。

酸碱度变化:从酸性胃腔到中性食管腔,故又称为酸反流。

后果: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

第二种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

方向:与正常胃内食糜运行方向相反,从十二指肠流向胃。

损伤胃黏膜的成分:胆汁中的胆盐、溶血性卵磷脂与十二指肠液中的某些消化酶类,故又名胆汁反流性胃炎。

越过关闭不严的“闸门”:幽门括约肌

酸碱度变化:从碱性到酸性,故又名碱性反流。

后果:胆汁反流性胃炎。

两种反流也可同时发生,情况当然就更重一些。









































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如何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vgu.com/jbwh/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