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危害 > 健康科普经常恶心口苦嗳气呕黄水

健康科普经常恶心口苦嗳气呕黄水



家住开封县的李师傅从事销售工作,每年多半时间出差在外,经常感觉腹部饱胀不适,中上腹持续烧灼感,胸骨后痛,餐后加重。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服碱性药物,可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腹胀、嗳气、烧心、反酸、恶心、呕吐、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前不久,李师傅来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据我院消化内科主任韩大正教授介绍,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胆汁性呕吐是其特征性表现。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一般发生在晚间或半夜,呕吐物可伴有少量食物或血液。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的发病率为BillrothⅠ术式的2~3倍。正常生理条件下,机体存在十二指肠胃反流,而反流物不对胃黏膜造成伤害。但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由于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障碍,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酸、胆盐)反流入胃,在胃酸作用下,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H+向上皮细胞内反渗,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继而引起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分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前者为非手术胃发生在过量十二指肠液反流;后者为胃幽门手术或胆囊切除后发生的胃胆汁反流。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胃癌的发生。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协调运动失调引起的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均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

韩主任指出,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通过以下药物配合治疗:

  1.促胃动力药物

  通过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促进反流物的排空。常用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叮啉)、莫沙必利(新络纳)等。甲氧氯普胺主要作用于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可以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应区,具有中枢性镇吐作用,增强胃的蠕动,促进胃排空以及幽门和十二指肠的扩张,加速食物通过;多潘立酮则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具有外周阻滞作用,促进胃排空,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莫沙必利是选择性5-HT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肠肌层神经丛的5-HT受体,使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释放增加,从而促进胃排空。   

2.结合胆盐类药物

  如达喜(铝碳酸镁),通过与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结合,继而减轻胆盐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明显,为临床上主要用药;如阴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口服后释放出氯离子,与胆酸结合,形成不可溶、不吸收的复合物,加速胆盐及粪便排出,减少胃黏膜损害。   

  3.抑制胃酸药

  胃酸和胆汁有叠加的作用,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强,抑酸药对胆汁反流者同样有效。常用的抑酸剂主要为H2受体阻断剂(H2RA)及质子泵抑制剂(PPI)。前者能阻止组胺与其H2受体相结合,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常用药物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后者则能阻止胞质内H+-K+交换,减少H+排出,其抑酸作用远优于H2受体阻断剂。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疗程一般为2周。   

  4.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可以起胃黏膜炎症,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存。因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者的治疗,在常规应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胃动力药物的同时,还应首先考虑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不但有利于疾病的愈合,更可减少诱发癌变的可能。









































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vgu.com/jbwh/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