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常识 > 颈椎型胃病
颈椎型胃病
1.颈部的分支
(1)喉上神经始于下神经节,沿颈内动脉与咽侧壁之间下行,在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二支。内支含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细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环甲肌。
(2)颈心支一般有上、下两支,下降入胸腔参加心丛的组成。
(3)咽支主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常为两支,起自下神经节,参加咽丛的组成。
(4)耳支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向后外分布于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5)脑膜支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分布于颅后窝硬脑膜。
2.胸部的分支
(1)喉返神经发自迷走神经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颈部,左右两侧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从前向后绕过主动脉弓返至颈部。右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略高,从前向后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在颈部,喉返神经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经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的末支称喉下神经。
喉返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是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在其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互相交错,神经多数经过动脉后方,但也有经过动脉前方的,所以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脉或用止血钳夹血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神经。
(2)支气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是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数条小支,分别加入肺丛、食管丛和心丛。
3.腹部的分支迷走神经前、后干于贲门附近分别发出分支分为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内脏运动和感觉纤维。
(1)胃前支在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有以下诸分支: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前胃壁支,常为3~4小支,分布到胃体前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2)肝支行于小网膜内,随肝固有动脉走行,参与形成肝丛,分布至胆道和肝,与肝的分泌活动有关。
(3)胃后支循胃小弯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后壁。有以下诸分支:胃底支,后胃壁支,常为数支,分布于胃后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和幽门管。前二支是胃蠕动、胃感觉和胃酸的分泌神经。
(4)腹腔支较粗大,行向后下方,加入腹腔丛。以后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它们的分支分布于肝、脾、胰、小肠、结肠左曲以上的大肠、肾以及肾上腺等。因而,患有颈胃综合征的人若活动量加大,尤其是颈部旋扭运动过多,刺激了交感神经受体,便加重了上述反应以致病情加重,颈部损伤、劳累,往往是该症反复发作的诱因。
病症概述颈椎骨赘,刺激颈段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同时反射导致胃交感神经机能增高,而出现颈胃病症证候群。临床常见于交感型颈椎病所导发,颈与胃的交感神经症状并存。颈交感神经长期受刺激,会反复地引起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幽门括约肌过度紧张,久之幽门括约肌舒缩无力,肌源性扩张,促使胆汁反流,损害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腺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主要症状:颈交感神经主要症状:头部沉重感,伴头晕头痛;颈僵易疲累,易心烦急躁,有时失眠多梦;可有眼胀、眼干、眼涩,视物易疲劳;耳鸣、听力降低;易汗出,偏肢或偏体出汗等。胃肠道交感神经症状: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口干,口苦,便秘;舌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