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常识 > 惊原来胆结石不是小毛病
惊原来胆结石不是小毛病
中国是胆结石的高发国家,家里或者身边的朋友中,总有那么一两位是患有胆结石的。原以为,胆结石只是小毛病,手术治疗可以一了百了,然而,你真的了解胆结石么?
什么是胆结石?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
胆囊结石多与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病相关,它与胆固醇和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有关。
随着我国国人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胆囊结石发病率与10年前相比,已经上升了1倍。
胆结石与胆囊癌的关系
科学研究证明,胆囊粘膜的不典型增生和胆囊癌的形成关系很大,结石正是引起胆囊粘膜不典型增生的重要原因。有结石的胆囊常常会发生粘膜上皮化生、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等。
结石→炎症刺激→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这些病变都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从胆囊结石到胆囊癌可长达10~15年时间之久,从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大概也需要5~10年的时间。
据统计,有1.5%~6.3%的胆囊结石患者会发展为胆囊癌。在我国,几乎80%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目前胆囊癌患者每年新增的就有数千人,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2倍。
哪些患者更容易得胆囊癌?
具体来说,经常有胆囊炎发作、结石直径大于2.5厘米、胆囊壁明显增厚或不规则增厚、胆囊充满结石、年龄大于5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合并有胆囊息肉样改变等都属于胆囊癌的高风险患者。
有胆囊结石者的人患胆囊癌的几率是无胆囊结石的29.9倍,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风险更高。
胆囊癌有多可怕?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内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但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结石共存,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很多胆囊癌患者发现时已失去了根治手术的机会,因为胆囊癌的误诊率很高(高达79.5%),很多患者开始只是去取个石,结果病理出来是个“癌”。晚期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不到5%。
胆囊癌难治,但可防!
怎样预防胆囊癌?
1,普通人群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需要做的,就是预防胆结石。前文说到,胆囊结石与胆固醇和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有关,多与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病相关。所以,少吃油腻的荤腥,多吃水果蔬菜!此外,定期的体检也必不可少,早发现,早治疗。
2,胆结石患者
有些医生主张“保胆取石”手术,但手术留下的胆囊往往已经发生了炎症。炎症的持续存在会造成结石复发,之后再次发展为胆囊癌。70%以上都会有一种或多种合并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癌变的风险还会增加。
另外有些医生则主张“采取预防性的胆囊切除术”才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有许多患者,因为切除了胆囊,引起了一系列的不适。胆囊分泌的胆汁具有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吸收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在非消化期胆汁被收纳、浓缩于胆囊内,在消化期被排出至肠道内,促进营养物质的代谢与吸收,特别是高蛋白质、高脂肪类食物。如胆囊切除后则不能进行有效的胆汁蓄积储存,胆汁直接排至肠道,在非消化期/消化期无明显分泌区别,不利于营养物质吸收,长期大量直接排出至小肠,如逆流至胃内则易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等。
一边是胆囊癌,一边是营养不良+胃炎?这该怎么选?到底要不要切除胆囊?
切or不切?
蜜雪儿觉得,事情都得一分为二的看。
从胆结石发展成胆囊癌的概率,并不是很高,时间也很长,如果尊崇生活质量,那还是保胆+长期随访比较好。
但是对于期望一劳永逸或是那些胆囊癌风险高的患者来说,及时预防性切除胆囊,是唯一有效预防胆囊癌的方式。
哪些胆结石患者是需要切除的高危人群呢?
年龄55岁以上,病程超过5年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
病程10年以上,结石直径2cm或胆囊颈嵌顿结石;
腹痛的性质和节律发生明显改变者;
胆囊息肉样变,直径1cm且基底宽或蒂较粗者;
B超提示胆囊壁明显增厚、局限性增厚、不规则增厚者或胆囊萎缩;
CT检查胆囊壁呈局限不规则或弥漫性增厚,腔内壁凸凹不平,增强扫描时胆囊壁明显强化者;
瓷化胆囊;
曾行胆囊造瘘术;
胰胆管先天性汇合异常
如果觉得有用,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