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常识 >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心、肝、脾、肺、肾,保养有窍门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心藏神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大喜伤心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舍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旺症状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养心食疗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经络调理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怒伤肝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病症状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养肝食疗
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经络调理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后天之本:脾胃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主运化”
脾在五行中属脾土系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过思伤脾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指出: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
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脾开窍于口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病症状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养脾食疗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呼(h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黄色。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玄,中医的音韵养生与西医的音乐疗法有相似之处。《史记·乐书》中说:
“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
可见声音的确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经络调理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如民间就有
“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
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
人体的宰相:肺
《黄帝内经》说:
“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
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过悲则伤肺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肺病症状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见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养肺食疗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呬(xi声同“细”)这个发音都一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生活中多发“呬(xi声同“细”)”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经络调理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有效防止鼻炎;膻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先天之本:肾
肾藏精主髓
《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比如说出现前列腺肥大,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要赶快补充精气。
肾开窍于耳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精力充沛,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曾国潘说
“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
即是此意。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是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
肾主骨
什么是肾主骨呢?中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唾属肾水
人散步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唾液归属于肾水。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不足了。
肾病症状
那么肾精气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常见的有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肾亏、更年期综合症。
养肾食疗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肾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经络调理
腰为肾之府。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每个脏器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保持身体各方面的正常运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什么是五行呢?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
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肾:恐则伤肾.惊吓刺激肾功能,膀胱内气功能不好,您就说:吓得屁滚尿流.
五味:
肝功能不好的人少吃酸的,美味不可多用.
心脏功能不全的人少吃苦的,苦味入心,苦的在血管里不易流动.
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甜食,甜味入脾,影响消化.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少吃辛辣的食物,辛辣入肺.
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咸的,咸味入肾,咸味过重伤肾,美味不可多用.
五色
肝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青.
心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红(高血压的人脸色发红)
脾胃不和的人脸色发黄,无光泽.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白(结核的病人过午发烧,脸色发红)
肾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黑,因为肾过滤毒素的.如肾脏不好,毒素虑不出去,反射到脸上,所以脸色黑.
肺,大肠为金. 肝,胆为木. 肾,膀胱为水. 心,小肠为火. 脾,胃,胰为土. 五行相克相生.治疗疾病不可单一入手.其方法(包括调养),每种疾病至少二十五种,应择优,排好顺序.分阶段治疗.
人体的发病因素
1.情绪 人是有思维,有感情的,人的情绪变化会对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2.气候 气候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又一因素.
3.饮食 (1)偏食 (2)伤食 (3)停食
4.滥用药物.
5.环境污染 主要指水质,空气,噪音.
五脏的生理(肾)
肾中医认为肾的功能是藏精,生髓,生骨,为生育发育之源,又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于发.
1.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2.肾主生殖.
3.肾主水(泌尿).
4.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5.肾纳气 人体呼吸虽然是肺所生,但吸入之气必须纳于肾.
6.絡膀光.
7.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的生理(肝)
肝 中医认为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1.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
2.肝藏血,肝是血液的储存器,向心脏供血.
3.主谋虑,考虑判断事情的能力与肝胆有关.
4.主筋,其华在于爪.久走伤筋,筋伤肝衰.
5.开窍于目 由于肝胆经络走向眼睛,肝胆有病变会影响眼部.
6.消化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支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病变出现上逆苦水,消化不良,胃胀,腹胀.
7.络胆 出现胆结实,胆囊炎等.
五脏的生理(脾)
脾 中医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主晕化通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于唇.
1.脾与胃有经络关系,胃是容纳与腐熟食物.脾是吸收输送营养到心,肝,肾,胃,肺,大脑和四肢.
2.脾生血 主运化,它将营养输送到血液中.
3.脾通血 脾脏有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能力.
4.脾主肌肉 脾健康肌肉发达有力.
5.脾主四肢 功能好,四肢有力.
6.脾向全身控制提供水液.脾脏输布功能紊乱全身浮肿.
7.络胃 胃寒则脾湿.
五脏的生理(肺)
肺 肺是宰相,开窍于鼻,配合心控制全身,也参与意识活动,忧悲易伤肺.
1.主呼吸.
2.通调水道.水道不通会出现浮肿.
3.主皮毛 皮毛感受到气温,疼痛首先反射到肺.
4.络于大肠.
五脏的生理(心)
心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人体血液动力所在,并认为心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是推动血脉运行的脏器,属火,是泵.它的功能出现问题,整个五脏六腑都出现问题.
2.主思维 每个脏器与神经都有关系.古人把神赋予心,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成,精神体现人的意志.把魂赋予肝,魂是随着精神而活动叫灵魂.如:痰迷心窍---癫痫(西医).
3.心主汗,汗为心之液.过多的流汗会导致心脏衰竭.自汗,盗汗,手足潮湿也说明心脏有病变.
4.心开窍于舌 心有病变在舌反映出来.舌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旺(上)则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心血淤滞舌质紫暗或现瘀点,瘀班.
5.络小肠 心有火使小肠受热,受热的水分进入膀胱.出现尿痛,尿涩,尿热甚至尿血.
六腑的生理(胆)
胆附于肝. 内藏"胆汁",胆汁注入大肠,促进食物消化.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惊悸,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症状,也从胆方面治疗.胆病:呕吐苦水,胆液外溢身,面目发黄等症状.
六腑的生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1.胃 胃主主受纳,腐熟水谷. 中医称胃:山谷之海.胃谓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不衰病愉快.
2.小肠 小肠分清浊. 清为精养.浊为糟粕. 吸收精养,经脾输送身体个部分利用,剩余水.下输膀胱.小肠病变,影响消化,小便异常.
3.大肠 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物.大肠虚:肠鸣,大便泻等.大肠实:大便秘等.
4.膀胱 膀胱是人体水的代谢器官之一.津液通过下焦阳气,而为尿排除体外.
5三焦 三焦总司人体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养,水液代谢.上焦司呼吸主血脉,谓气.中焦熟水谷,吸精养通肺化生营血.下焦分清浊.
五脏的病变反映
1.肾: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头晕,耳鸣,性冷淡,高血压,不育症,结石,炎症,关节痛,呵喘不止.
2.肝 :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抽筋肝区痛沉,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等.
3.脾:口臭酸,食欲退,爱睡,头身沉重,皮肤瘙痒,胃反酸,隐痛,口,鼻,牙出血,便血,大失血等.
4.肺 呵喘,咽干,多痰,浮肿,口鼻皮肤干燥,呼吸无力,大便干稀不定.
5.心:胸闷气短,心率不齐,胸心痛,失眠多梦,多汗,眩晕,口舌青紫,心悸,口舌生疮.
五脏病变脸部的反映
1.肾:颧骨到耳之间,到下巴为肾反射区.
2.肝:鼻梁中段和两侧为肝胆反射区.
3.脾:鼻子尖是脾,两侧是胃.
4.肺:前额和两眉中间是肺.
5.心:额头,两眼间是心,心血官反映区.
6.小肠:鼻翅到眼外角是小肠.
7.大肠:鼻翅两侧大肠.
8.脑:两眉间.
9.生殖系统:上下嘴唇.
10.心 压力:印堂上. 突发变化有病变,颜色发白,黑斑,红,脓包,红丝等.
内分泌(激素)
1.甲状腺:喉部.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理过程.
2.甲状旁腺:棕黄色大豆大小的小体.调节钙代谢.不足,血钙下降,手足抽筋.亢进易骨折.
3.肾上腺:
4.脑垂体:生长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促
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