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常识 > 处暑来了,您需要知道的健康常识都在这里了
处暑来了,您需要知道的健康常识都在这里了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贵谷子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也就是上面写的这首诗,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过暑气止8月23日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之意。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它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处暑”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在此节气中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非常容易引发感冒、肠胃炎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个“多事之秋”呢?
﹏﹏﹏﹏﹏﹏﹏﹏﹏﹏﹏﹏﹏﹏﹏﹏﹏﹏﹏﹏﹏﹏首先要调脾祛湿
虽然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像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偏多,天气闷热,暑湿易困脾土,因此调脾祛湿是很关键的。
夜里不要贪凉,尽量不要吃冷饮;饮食宜清淡,一日三餐有规律;同时还要少贴“秋膘”。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那么适合吃什么呢?我们在这个节气可以吃一些包括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的食物,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饼等。
其次要养阴润燥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入秋以后,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容易致病,而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所以“处暑”期间,要多吃些养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者不吃,多吃一些梨、葡萄、山竹、荸荠之类滋阴的水果。还有包括银耳、百合、莲子、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食物都是可以的。
再次要睡眠充足
进入秋季后,人体也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秋乏”就显现出来了。“处暑”期间,南方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我们的睡眠时间以比平时增加1小时为好。
最后要适当运动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运动也是其中一方面,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更要注意,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登山、慢跑都是不错选择,都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登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作者简介
刘建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医院脾胃病科主任,脾胃病一科主任。九三学社社员,河北省名中医,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巾帼建功”明星,白求恩式好医生。
擅长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化、中重度异型增生、胃癌前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残胃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便秘、腹泻、口腔溃疡、失眠等疾病。
▼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请为我们投票
◆◆◆◆◆
大家都在看儿童如何安全用药?
夏季冷饮成标配,过度防暑易中暑
总有那么“医”瞬间,感动你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