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病因 > 医案鉴赏颜正华治疗胃痛案五则

医案鉴赏颜正华治疗胃痛案五则



颜正华:年2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国家一级摄影师颜正华。

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胃病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病,尤其是胃痛,时常听身边朋友说“胃痛”“胃好难受”……当胃病来袭,想想平常那些没有规律的生活,时常因为各种原因不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这,难道不是在给自己的胃“找茬”吗?胃病怎么治疗?国医大师颜正华有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载有9种“心痛”,其实际是对“心胃痛”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精辟分类,其中亦包括胃痛。唐王焘《外台秘要·心痛方》云:“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而心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其亦指胃痛而言。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单列“胃脘痛”一门,详细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和常用方药。明清以降,王肯堂、顾靖远等名医对胃痛一病的论治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颜正华教授辨治胃脘痛一病师古而不泥,灵活有章。

颜正华教授认为,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乃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行,即“不通则痛”。

(一)辨证要点

辨证时关键须把握“气、血、寒、热、虚、实”六点,并结合患者发病之缓急,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

1.辨气血

根据胃脘痛的性质,辨别病位在气分还是在血分。一般来讲,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病在气分以胀痛、窜痛、时作时止、情绪变化影响明显为特点;病在血分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甚,纳后加重,舌质紫暗。

?2.辨虚实

新病者多体实,症见疼痛拒按,食后痛甚,腹胀便秘,属邪实正不虚;久病者,痛喜温喜按,饥饿时痛甚,多为正气已伤的虚证。

?3.辨寒热

如满痛拒按、纳呆、喜温暖为寒客胃府;若疼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为虚寒;若伴烦渴,喜冷恶热,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弦数,多为胃中实火,或郁火犯胃的热证。

颜正华教授同时认为,胃脘痛之虚实、寒热、缓急虽变化多端,却总以虚实为纲,治疗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缓急。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

(二)论治要点

具体辨证论治常从肝气犯胃、胃络瘀阻、寒邪伤胃、饮食失节、湿热阻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方面着手。

?

1.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为主症,易受情绪变化影响;治以疏肝理气。颜正华教授喜用香苏饮、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热者加金铃子散;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便秘者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酌加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窜痛胀闷甚者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火者,酌加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

2.胃络瘀阻

症见痛有定处、日久、食后加重、夜甚、舌质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治以活血通络,化瘀行气。颜正华教授喜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痛甚者加乌药、香附、延胡索;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大便色黑,用大黄粉或三七粉冲服;呕血者加白及、蒲黄炭。

?

3.寒邪伤胃

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颜正华教授喜用良附丸加减,重用高良姜,或加干姜、吴茱萸暖胃散寒;夹食积者加神曲、鸡内金;寒邪日久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夹气滞者选用青陈皮、枳壳。

?

4.饮食失节

症见嗳腐、呕吐、纳呆、打呃、大便不畅、口中黏腻、苔厚垢、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颜正华教授喜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胀甚加大腹皮、厚朴等;积而化热者加黄连、连翘;兼运化失职加白术、茯苓;便秘加大黄、槟榔等。

?

5.湿热阻胃

症见胃脘痞满、口中黏腻、苔黄厚腻、大便溏或秘结、肛门灼热、脉弦滑;治以化湿清热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湿重者加半夏、干姜;热甚者重用黄芩、黄连;痞满甚加厚朴、大腹皮、泽泻。

?

6.脾胃虚寒

症见胃痛日久、以隐痛为主,喜暖喜按、口泛清水、纳差、疲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温阳益气健中。颜正华教授喜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寒甚加良附丸;吞酸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平时调理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7.胃阴亏虚

症见胃痛隐隐、口燥(渴)咽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少、呃逆、纳后不适感加重,脉细数;治以养阴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益胃汤、一贯煎加减。津伤重者加芦根、石斛;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痛甚加芍药甘草汤;纳差甚加陈皮、谷芽、麦芽等。

医案一

  马某,女,25岁。年8月9日初诊:诉胃脘胀痛5年。现胃脘胀痛5年,近3个月加重。现呃逆,食多则吐,口干,口苦,眠差,睡后易醒,易上火,牙痛,牙龈出血,便溏,每日3次,小便正常。末次月经:7月28日。舌微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痰湿中阻,肝胃失和。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降逆。

  方药:苏梗10g,香附10g,藿香10g,法半夏10g,茯苓3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黄连3g,吴茱萸1g,炒神曲12g,炒枣仁20g,首乌藤30g,佛手6g,赤白芍各15g。7剂,水煎服,日1剂。

  年8月15日二诊:患者诉,药后胃脘胀痛感明显减轻,打呃症状亦减轻,口干有异味,睡眠可,大便量少难解,隔日1次。舌暗,苔薄微黄,脉弦滑。

  方药:清半夏10g,黄芩10g,陈皮10g,枳壳10g,决明子30g,全瓜蒌3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黄连3g,吴茱萸1g,赤白芍各15g,绿萼梅6g。7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后胃痛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宜升宜健;胃为阳土,喜湿恶燥,宜降宜和。痰湿中阻,土虚木郁,皆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本案患者胃脘胀痛、呃逆、食多则吐、便溏,显然为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常所致。苔黄腻,脉弦滑,说明兼有湿阻。患者虽易上火,牙痛,牙龈出血,口干苦为内有积热之象。但颜老在一诊当中重点针对痰阻气滞,用药以理气化痰、和胃降逆为主。藿香、法半夏、茯苓、陈皮、旋覆花、煅瓦楞子健脾化痰,陈皮、炒神曲、苏梗、香附、佛手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炒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黄连、吴茱萸、赤白芍为肝胃郁热而设。待二诊时胃脘胀痛止,打呃减轻,睡眠可,颜老综合病情,全盘考虑,去掉藿香、茯苓、香附、苏梗、炒神曲、炒枣仁、首乌藤、佛手。针对大便量少难解,加用枳壳、决明子、全瓜蒌以清热润肠下气;针对上焦有热,加用黄芩以清上焦之热。患者服14剂后,诸症遂愈。

  医案二

  张某,女,27岁。年12月22日初诊:诉胃脘隐痛半年余。现病史:半年前,因工作紧张,始感胃部不适,以隐痛感为主,饥饱时均有痛感。刻下口干,便秘,食欲差,腹胀,呃逆,无泛酸症状。舌红少苔,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曾服用复方氢氧化铝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辨证:胃阴不足,中焦失和。

  治法:养阴和胃,行气止痛。

  方药:沙参15g,麦冬10g,生地12g,玉竹12g,白芍15g,当归10g,枸杞子12g,生麦芽、谷芽各15g,绿萼梅6g,佛手6g,生甘草6g,川楝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年12月29日二诊:药后诸症减轻,但仍觉口干,且伴失眠。前方加石斛、芦根、首乌藤。

  方药:沙参15g,麦冬10g,生地12g,玉竹12g,白芍15g,当归10g,枸杞子12g,生麦芽、谷芽各15g,绿萼梅6g,佛手6g,生甘草6g,川楝子10g,石斛10g,芦根15g,首乌藤30g。14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诸症尽释。继嘱注意饮食调养,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胃脘隐隐作痛、舌红少苔、口干属胃阴亏虚证候。颜正华教授认为,此类病证治当养阴和胃,方以益胃汤、一贯煎加减化裁。津伤重者加芦根;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痛甚者用芍药甘草汤;纳差甚者加陈皮、谷芽、麦芽等。

  本案处方以一贯煎加减,其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枸杞子养胃阴,滋肾水,使机体阴液生化有源,以期从根本上保护胃之和降功能;佛手、绿萼梅疏肝和胃,调节升降,消痞除胀,针对胃失和降之气滞腹胀;生甘草、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辅助养阴之品;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针对气滞疼痛主症;谷芽、麦芽消食和中,助脾胃运化,解纳呆之症。纵观全方,阴柔轻灵而又显苍劲之力,颇具四两拨千斤之妙,虽效古方而来,却有临证巧变之玄机。

  医案三

  崔某,女,13岁。年8月8日初诊:诉胃胀痛3年。现病史:患者食后胃胀、时痛、呃逆3年,偶反酸,纳可,眠可,二便调。末次月经:7月17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赤白芍各12g,炒神曲12g,佛手6g,煅瓦楞子(先煎)30g,砂仁5g,当归6g,乌药6g。7剂,水煎服,日1剂。

  年8月22日二诊:患者诉服上药后症状减轻,仍有时食后有胀痛,打呃,二便调,纳可,眠可。末次月经:8月11日。舌尖红,苔薄微黄,脉弦细。处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赤白芍各12g,炒神曲12g,佛手6g,煅瓦楞子(先煎)30g,砂仁5g,当归6g,乌药6g,绿萼梅6g,炒枳壳6g。10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诸症尽释。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食后常感胃胀,呃逆明显,脉弦,辨证为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中既用香附、佛手、绿萼梅疏肝解郁,又用枳壳、陈皮、苏梗宽胸理气,并配白芍、赤芍平肝柔肝、养血敛阴。上药合用散中有收,泄中有补,平和不偏。再合温中行气、化湿和胃的乌药、砂仁、炒神曲及性温补血活血的当归,既能散寒化湿,又能增强疏肝和胃之功。方中还加用旋覆花、煅瓦楞子温降胃气,制酸止痛,收效甚佳。二诊患者主要症状减轻,效不更方,只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绿萼梅6g,炒枳壳6g,以增强理气宽胸之力。如此证症结合,药到病除。颜老治疗肝胃不和之胃痛喜用苏梗、香附、佛手、绿萼梅、炒枳壳等理气之品,温而不燥,行而不伤,每收佳效。

  医案四

  徐某,男,76岁。年8月28日初诊:诉胃脘胀痛3个月余。现病史:3个月前,始感胃脘胀痛。刻下痛感加重,口干,口苦,纳差,困倦乏力,恶心,呕吐吞酸,有烧心感,大便干,3日1行,小便正常,舌质暗,苔厚微黄腻,舌下青紫,脉弦滑。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辨证:肝胃郁热,中焦失和。

  治法:疏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药:黄连4g,吴茱萸15g,白芍18g,当归6g,丹参20g,香附10g,陈皮10g,炒神曲12g,炒谷麦芽各15g,砂仁(后下)5g,全瓜蒌30g,决明子30g,绿萼梅6g,佛手6g,生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年9月4日。药后胃痛、恶心、呕吐、吞酸等症明显改善,二便调,但仍感纳呆,眠差,舌质暗,苔厚微黄腻,舌下青紫,脉弦滑。

  治法:补气健脾,宁心安神。

  方药:党参10g,生白术12g,茯苓30g,陈皮10g,砂仁(后下)5g,神曲12g,生谷麦芽各15g,赤白芍各12g,丹参20g,生龙牡各(打碎,先煎)30g,炒枣仁20g,泽泻12g,乌药6g,黄连15g,绿萼梅6g。14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胃痛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案胃脘热痛,兼见呕吐吞酸、烧心感,辨证属肝热郁结犯胃,治以疏肝清热和胃。针对气滞兼有血瘀的特点,颜正华教授在选用香附、陈皮、砂仁、绿萼梅、佛手等疏肝理气、健脾化浊之品的同时,辅以丹参、白芍、当归活血养血,以使气行血畅,通则不痛,对于胃痛兼有呕吐吞酸者,颜正华教授善用左金丸加减治疗。其中,证属肝郁化火犯胃者,每重用黄连,少用吴茱萸,但不拘原方6∶1的用量比例,而多为2∶1,或3∶1,或灵活配比。其中,吴茱萸用量多为1~15g,黄连用量多为3~6g,如本案用量为黄连4g,吴茱萸15g。若胃痛兼有呕吐吞酸属寒热错杂者,每随寒热变化灵活增减黄连、吴茱萸的用量,热较甚者,多用黄连,少用吴茱萸;寒多热少者,多用吴茱萸,少用黄连;寒热相当者则二者等量,如此每奏奇效。

  颜正华教授临证颇为重视兼症的治疗。本案针对便秘之症,用全瓜蒌、决明子润肠通便;针对纳差之症,选炒神曲、麦芽、谷芽消食增纳;针对舌下青紫,选用丹参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使患者全身得以综合调理,而助疾病痊愈。二诊时,考虑患者年逾古稀,恐久病正气已虚,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党参、白术、茯苓补中益气健脾,并针对失眠之兼症,加用炒枣仁、生龙牡宁心安神。同时,加泽泻以助利湿之功,加乌药以增行气之力。如此继服14剂后效甚显著。

  医案五

  张某,女,33岁。年7月11日初诊:诉胃隐痛2年。现病史:胃隐痛2年,喜温喜按,胸口憋闷,打嗝,畏寒,肠鸣,大便不成形,2~3次/日。末次月经:6月9日,带经3日,腰痛,有血块,舌暗,苔薄黄,有瘀点,脉弦细无力。

  辨证: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生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30g,升麻3g,炒白芍18g,炙甘草6g,砂仁(后下)5g,炒薏苡仁30g,炒枳壳10g,大枣6g,生姜3片,木香3g。7剂,水煎服,日1剂。

  年8月1日二诊:患者诉,胃痛有所改善,按之痛减,大便溏薄,3次/日,脚凉。末次月经:7月21日。舌暗红苔黄,脉弦细无力。上方生黄芪加至18g,党参加至15g,木香加至5g,白芍减至15g。服7剂后,诸症均消。

  按: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喜温喜按;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多,胃失和降则打嗝。治脾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治胃多用和中、养胃、降逆之药。阳虚必兼气虚,故颜老方用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化裁。用党参、炒白术、茯苓补气健脾;加甘温补气升阳之黄芪,以增强益气建中之力,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者得益;再添少量升麻助阳气升提;兼配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炒薏苡仁健脾止泻;大枣与生姜补气和中降逆;并佐砂仁、炒枳壳、木香温中、行气、止痛,使补而不滞。诸药合用,收效甚好。二诊根据证情变化,稍作变动,共服14剂后,病瘥。(本文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文章来源于中国医药报5版及悦读中医

注:文中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以及治疗方法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vgu.com/jbby/12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