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病因 > 河南中医院赵文霞教授慢性

河南中医院赵文霞教授慢性



本期内容整理自“大爱无疆·脚下有路”基层医师能力提升线上培训第一期,赵文霞教授分享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解读(基层医生版)”。

概述

1

背景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年国内先后更新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及《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有必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满足众多基层医生的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讨论并结合现有诊疗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规范基层医师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更好地服务临床与社会。

2

定义

(1)非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慢性胃炎范畴。

·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胃痞”;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可再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Hp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后者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该病反复难愈,当合并有中、重度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时,癌变风险增加。古代医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多归属于“胃痛”“痞满”“嘈杂”等病症范畴。

3

流行病学特点

(1)非萎缩性胃炎:

·Hp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Hp感染率。

·目前我国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2)萎缩性胃炎:

·有报道CAG每年的癌变率为0.5%~1%,伴肠化的每年癌变率为0.25%,轻-中度异型增生的为0.6%,而伴重度异型增生的则为6%。中老年人多发,病程较长,病情迁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

因慢性胃炎无症状或症状缺乏特异性,故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后者的作用更大。

1

内镜诊断

(1)非萎缩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或条状)和出血点或出血斑;(2)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3)胃镜下CAG有两种类型,即单纯CAG和CAG伴增生。前者主要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血管显露;后者主要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2

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

(1)萎缩:胃固有腺体数量减少,分为单纯性萎缩(无肠化生)和化生性萎缩(存在肠化生),萎缩是由长期慢性炎症引起腺体破坏和化生所致。

(2)肠化:有两种,即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一般指肠化生。

(3)慢性炎症:黏膜层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慢性炎症细胞一般于Hp根除≥1年后才能完全消失。

(4)活动性:指固有膜、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间出现中性粒细胞,可形成小凹脓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是提示存在Hp感染的敏感指标。

(5)Hp感染:主要见于粘液层和胃黏膜上皮表面或小凹间,一般胃窦细菌密度比胃体高,细菌数量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成正比。

(6)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这两者可为同义词,前者分为轻度和重度,后者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3

组织学分级标准

组织学分级标准采用我国制定标准和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并用。

辨证分型

1

肝胃气滞证

症状: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满不适或疼痛,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

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痛,两胁胀闷或疼痛,心烦易怒,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

脾胃气虚证

症状: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加重,疲倦乏力,纳呆,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脉: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虚弱。

4

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腹泻或伴不消化食物。舌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5

脾胃湿热证

症状:脘腹痞满或疼痛,身体困重,大便黏滞或溏滞,食少纳呆,口苦,口臭,精神困倦。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6

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脉: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

胃络瘀阻证

症状: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预防调摄——非萎缩性胃炎

1

饮食调控

应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伤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含亚硝酸盐食物等)及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2

心理调摄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3

生活调摄

避免长期过度劳累;在冬春季节尤需注意生活调摄。

END?

征稿

消化学苑,医生的学术分享平台,只要您愿意分享消化疾病相关专业知识、病例、诊疗经验等,欢迎投稿到消化学苑。

投稿邮箱:

xiaohuaxueyua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vgu.com/jbby/11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