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预防治疗 > 关于慢性胃炎癌变的几个问题
关于慢性胃炎癌变的几个问题
萎缩性胃炎会不会变癌?
萎缩性胃炎癌变是人们一直担心的问题,应该正确认识。首先,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正常人或者其它胃炎也会出现胃癌,只是萎缩性胃炎病人发生胃癌的概率高一些。比如,在上海,55-60岁的男性胃癌的年发生率是每10万人中人,那么,在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人群中,胃癌的年发生率可能增加到每10万个萎缩性胃炎病人中-人。55-60岁女性发病率为40人/15万人,在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人群中,胃癌的发生率可能增加到60-80人/10万人。第二,胃黏膜从炎症发展到癌变的一系列变化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即使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且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中重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表现,如果能定期随访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完全是可能的。没有必要整天生活在担忧之中。
肠上皮化生(肠化)是怎么一回事?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简称为肠化生,通俗的说法是在胃黏膜上皮中出现了类似肠黏膜上皮细胞现象,我们将它称为细胞肠化。这种细胞部分失去了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特点而具有了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特点,如细胞分泌酸性粘液取代中性粘液,细胞的刷状缘出现了小肠黏膜所特有的双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细胞出现分泌异常蛋白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功能。病理上根据肠化细胞的粘液性质、出现酶的种类等将肠化划分为不同的亚型,如完全肠化生、不完全肠化生,小肠化生、结肠化生等。肠上皮化生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发现,是胃镜下活检标本通过特殊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变化,胃镜下肉眼是无法作出这样的诊断的。
肠上皮化生是如何产生的?
很多因素与肠化生出现有关。第一,通常认为肠化生是胃黏膜炎症反应的结果。各种引起胃黏膜炎症反应的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持续存在,部分胃黏膜出现萎缩,代之以类似肠黏膜上皮样细胞。第二,年龄因素,胃镜检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肠化生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65岁以上的人群肠化生的发生率达到50%以上。而这种随年龄增加肠化生增加的现象并非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饮食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胃黏膜老化或退化的一种表现。
肠上皮化生是早期胃癌的表现吗?
不是。肠化生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变异的一种表现,是机体对长期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病理上,胃黏膜在萎缩的基础上出现不完全再生,萎缩的胃黏膜腺体为肠腺取代。由于胃高分化腺癌常发生在肠化生黏膜的背景上,因此认为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最多也只能认为肠化生是胃癌发生的一种危险因素,或者这部分人群是胃癌发生的高危人群,即胃癌发生的可能性较高。这种“较高的可能性”可以这样理解:在上海,55-60岁男性人群,胃癌发生率为人/10万,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人群,胃癌发生率为-人/10万,伴有肠化人群胃癌发生率可能增加到-人/10万人;55-60岁女性人群,胃癌发生率为40人/10万人,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人群,胃癌发生率增加到60-80人/10万人,伴有肠化人群胃癌发生率可能增加到80-人/10万人。
不典型增生是怎么一回事?
与肠上皮化生一样,不典型增生也是由于长期炎症刺激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病理上表现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在再生过程中细胞形态学的异常。临床上又称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增生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偏离正常轨道。显微镜下表现为增生细胞与正常细胞形态上不同,腺体结构的排列紊乱。
胃镜能诊断不典型增生吗?
胃镜下,不典型增生并无特殊表现,可以发生在胃黏膜平坦、凹陷或隆起的病灶上。不典型增生不只发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也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边缘、胃息肉、胃癌边缘黏膜上。胃镜下肉眼无法诊断不典型增生,需要进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作出诊断并判定其程度。通常按程度将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或者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哪些因素会促使不典型增生发生和发展?
胃黏膜上皮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老的上皮细胞死亡,新的上皮细胞再生,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只有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时,这种死亡和增生的平衡遭到破坏,才出现过度增生以及细胞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引起长期慢性炎症的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吸烟、过多进食油煎、烟醺、腌制食品等,应尽量去除或避免接触。
不典型增生是早期胃癌吗?
通常认为,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根据其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理上轻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细胞的差别较小,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应引起重视,尤其重度不典型增生,有时与胃癌之间仅一步之差,某些病理学家可能就认为是早期胃癌,应该及时处理。我们可以用社会上的人来比喻胃黏膜上皮细胞,社会上的人,他们各有各的位置和功能,并且他们原来都是好人,可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变坏,但不是人人变坏都罪大恶极。有些人做一点坏事,有些人做很多坏事,在胃黏膜表面存在很多上皮细胞,与社会上的人一样,这些细胞在不断更新,不断生长过程中,也会有部分或某些细胞失去其本来的正常功能,表现出不良的特征,一旦其生长失去控制,也就成为胃癌了,通常,胃癌也不是一天形成,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得了萎缩性胃炎怎么办?
首先,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可怕,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思想负担过重,反而会引起体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降低胃黏膜的抗病能力,加重胃炎的发展。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烈性酒,少量低度酒能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对萎缩性胃炎并无不好。避免饮食过度及强刺激性食物,提倡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第三,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或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需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第四,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改善不适症状。第五,定期胃镜随访并进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监测病情发展并及时处理。
肠化生会消失或逆转吗?
很多病人在复查胃镜时发现肠化生有时存在有时没有会产生很多疑问。由于每次活检部位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时一次取到了肠化生部位而另一次却没有取到。可以说明肠化生在这类病人中程度比较轻,分布也是呈灶性的。目前尚无肯定地逆转肠化生的方法和药物,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预防其进一步发展的最佳选择。
肠化生病人要注意什么?如何处理?
第一,心情放松,无需担心什么,因为它不是胃癌,它与胃癌有本质上的差别。第二,控制或减少接触发生肠化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控制炎症,解除引起慢性胃炎活动的因素,戒烟、少食油煎、烟醺、腌制食品等。除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外,目前尚无逆转肠化生肯定有效的药物,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叶酸等可能有一定好处。第三,定期随访,通常根据肠化生的程度决定随访时间。对中度以上的肠化生和弥漫肠化生,每年复查一次胃镜可以了解肠化生的转变,特别对于40岁以上的成人,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既往有胃癌家族史者,既往有胃息肉病史者,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者更需复查,以便能早期发现胃癌,及早进行处理。
肠化生需要手术切除吗?
手术切除肠化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甚至是错误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胃黏膜发生肠化生,总有胃癌发生之嫌疑,手术切除了,这种担心也解除了。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第一,肠化生不是胃癌早期表现,根本不需要手术切除。第二,肠化生通常在胃黏膜中分布是不均匀的,除非做全胃切除,否则无法保证切除全部肠化生的黏膜。病理报告中的肠化生只反映了我们在胃镜检查时取活检的那部分,其它未做活检的部分可能也有肠化生,但我们不知道。第三,手术切除部分胃,个人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除了通常可能出现的包括消化不良在内的问题之外,它不仅没有减少胃癌发生的可能性,在5-10年之后,残留的胃发生癌变的机会反而大大增加(医学上称为残胃癌),这一点已为医学科学实践所证实。因此,即使再严重的肠化生,也没有任何采取手术治疗的理由。
不典型增生需要手术治疗吗?
通常认为,胃黏膜处于不典型增生阶段尚不需要手术治疗,只有明确的胃癌才需要手术切除,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病理上很难明确区分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或早期胃癌时,切除是应该考虑的。除传统的手术切除部分胃之外,目前更主张内镜下治疗,即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