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预防治疗 >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



小编导读

多年以来,在谈到胆囊结石的治疗时,胆囊切除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很多患者表示疑惑不解:“胆囊有了石头,把石头拿出来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切掉整个胆囊?”

今天咱们就简单说说这些个事儿。

胆囊结石又被称为“5F症”,即Fat(肥胖),Fertile(多产次),Female(女性),Forty(中年,四十岁),Family(家族史),意为该病多见于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可以说胆囊结石常青睐5F人群。

胆囊结石是怎么来的

胆囊结石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类结石,胆红素结石少见。导致胆囊胆固醇类结石形成主要因素有:

01

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胆囊动力减弱,胆固醇成核加速和结晶以及肠道胆固醇来源的增加。

02

胆汁中的胆固醇超过混合胆汁酸盐和卵磷脂微胶粒的溶解范围,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本因素。

03

胆囊黏蛋白和胆囊动力受损等因素使胆囊内胆固醇结晶形成和停留,并生长成肉眼胆石。

胆结石成分

胆结石成分复杂,包含胆红素、胆固醇及钙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成三种:

1、胆固醇性结石

因为肥胖,常吃高油、高热量食物,造成胆固醇在胆汁中浓度增加,形成结石。

2、胆红素结石

胆红素结石分为黑色素结石和棕色素结实,前者常发生在胆囊内,后者主要发生在胆管。

因为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或患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的病人,由于溶血形成胆汁中异常胆红素增加,沉淀在胆囊内,会增加形成胆红素结石机会。

3、混合性结石

以上两者原因都有。

一般而言,代谢性病因形成胆固醇类结石和黑色素结石,多位于胆囊内;感染性因素形成棕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多发生于肝内、外胆管。

欧美国家以胆固醇结石为主;亚洲国家以胆色素结石为主。

典型症状

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右上腹疼痛,急性期疼痛剧烈,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

有时仅仅有饱胀不适感,常常被误认为胃病。

如果未及时治疗,可继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因此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胆囊功能良好、胆囊炎症不重的胆囊结石患者,可选择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或者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儿童无症状胆囊结石,原则上都不要手术。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要预防性手术切除,可以定期复查。

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手术治疗,所以适应证很重要!

结石直径≥3cm;

瓷化胆囊;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的数量较多,充满胆囊;

合并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的,不管有无胆囊结石;

无症状胆石病,胆囊息肉直径6至10mm及息肉生长;

胆囊息肉伴无症状胆石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

结石合并胆源性胰腺炎。

药物治疗

溶石疗法

所用药物为熊去氧胆酸,但选用这样的治疗方法时需要注意。首先患者的症状不重,其次结石的成分主要是胆固醇。在进行溶石治疗时,需要有一定的耐心,疗程数月、数年都有可能,但要警惕的是,停药以后,结石是有可能复发的,所以要慎重。

抗生素治疗

适用于轻度急性胆囊炎,但注意不建议长期使用。

胆绞痛治疗

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不同,首先选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其次可以选用解痉药物,如果患者难以忍受,则可以使用阿片类药物。

切除胆囊也有烦心事

长久以来,胆囊切除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做为人体重要器官,胆囊切除后往往会对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

肝脏产生的胆汁经肝胆管排出,一般先进入胆囊内,经过胆囊粘膜会吸收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当进食后刺激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胆囊切除患者,进食高脂饮食后,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脂肪泻等症状。而且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持续性地流入十二指肠,增加了反流入胃的机会,易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

2、胆囊具有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的作用。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代偿性扩张,胆总管下端相对性狭窄,胆汁易形成涡流,可增加胆总管结石发病机率。

3、生成大量次级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持续不断地进人肠道,与细菌接触形成大量的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能刺激结肠黏膜的有丝分裂,有增加结肠癌发病机率。

4、引起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

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引起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中医施治

1、病位问题

石结于胆,但就胆石症的证候表现看,基本病位是肝胆脾胃。

胆受肝之余气,其“贮”(贮藏胆汁)与“疏”(排泄胆汁)需要肝的协调作用,而其“疏”又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和受纳功能。

因此,施治用药的归经应以肝胆脾胃为主。

影响“疏”的常见因素是“郁”,因此,所选药物又应注意灵通疏达,勿妄用呆滞壅补。

2、“排”与“调”的问题

石结于胆,排之似无疑义,但“调”更重要。

“调”,在胆石症的治疗中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者,通过“调”而消石;二者,通过“调”而杜绝石之再生。

此处所言之“调”,指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衡状态,“调”中即寓有“通”。其间,调畅气机又是重要环节。

3、关于结石问题

结石可以说是一种继发病因,它同时是一种病理产物,其中凝聚着痰、瘀、浊。

因为,结石是“块”,从中医观点看,有“块”即有“瘀”,这从胆石症引发的疼痛表现上也可以得到佐证。

有“块”即有“痰”,这从体肥之人易罹患结石症中也可得到佐证。

血之“浊”是形成结石的主因,而形成的结石又是一种浊物。

因此,从治疗学角度看,痰、瘀、浊可以说是结石的本体。

还可以想见:血之“浊”可因气滞、血瘀、痰阻、湿聚、热灼等原因发生,而这些就是结石症产生的基本因素,结石形成之后,反过来又会对机体产生影响,加重气滞、血瘀、痰阻、湿聚、热灼等,因果之间互相影响。

4、辨证论治问题

依据胆石症的常见表现,临床常以柴胡、茵陈、赤芍、木香、枳壳、郁金、清半夏、丹参、茯苓、泽泻为基本方。

胆热或湿热内盛者,可酌加黄芩或金钱草、龙胆草;伴便秘腑实者,加大黄(但注意勿使过之);脾虚湿困明显者,加扁豆、薏苡仁。

使用时尚需注意,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用药比例。如柴胡、芍药的使用涉及肝的“体”和“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二者用量孰轻孰重。

其他,如调气的木香、枳壳、郁金;针对“痰”的郁金、清半夏、茯苓、泽泻;针对“瘀”的丹参、赤芍;针对“浊”的茯苓、泽泻等亦可据证而选用。

饮食护理

胆囊结石,尤其是曾出现过胆绞痛发作的胆囊结石患者对饮食的要求很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应注意以下几点:

01

少吃脂肪过多的食物尤其要避免吃肥肉、鸡皮和食油多的食物,如油煎、油炸饼、油条,不吃猪油等动物脂肪,以免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高,炒菜可用植物油,如菜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它们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02

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脑、肝、肾、鱼子、肠、鱿鱼等。

03

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豆制品、豆类(含卵磷脂较多,能降低和稳定胆固醇)。

04

适当吃纤维素如各种蔬菜、马铃薯、胡萝卜、地瓜、笋、萝卜及水果。

05

适当节制饮食在逢年过节,家人团聚,亲人聚会时更应注意。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vgu.com/yfzl/10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