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预防治疗 > 任之堂讲中药
任之堂讲中药
第八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中)
我们一边学习中药,一边看看我们的指南针,左边的轮子讲了两个点:肝和心,还剩下有胃和肾,接下来看看胃,看看这个点有哪些问题可以出现。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返酸、胃不知道饿……”,那么我们学习中医,如何来理解胃呢?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了,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我们看看指南针上,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了,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了,就返酸了,就没胃口吃饭了,胃也就病了。所以胃病的治疗也很简单,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药!1、胃气上逆,这样的情况很多,大部分胃病患者都存在,胃酸是酸性的,胆汁是碱性的,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中和正好,如果胃气上逆,胃中酸水就会腐蚀食道,也就患了食道炎,再向上返流,就是咽炎了,很多顽固性的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疗好,西医才取抑制胃酸的办法,这样胃里胃酸少了,但并没有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相反长期抑制胃酸,胃壁分泌胃酸的细胞慢慢较少,萎缩了,病情更重!有的成了癌前病变了!所以降胃气这一招非常重要,常用药有哪些?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复花、半夏等等,凡是能降气的,基本上都可以。举个例子吧,有个患者长期返酸,早上起床恶心,吃饭没胃口,咽喉不适过来就诊。患者女性,也不抽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是胃气上逆的脉象,患者怕吃中药,中药味闻起来就恶心,我思虑一会,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个月,碰面时说好的差不多了,咽炎也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但屁多了。很神奇吧!其实就是降了降病人上逆的胃气,气向下行了,这就是治本了。也难怪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这味药降胃气特效。学会了降胃气,胃病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2、胃寒。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说早上吃的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一天到晚不知道饿,为啥?胃中无火如何补火?看看指南针,五行中火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了,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这些温心阳的药物用上,胃火就来了,就能够腐熟水谷了。3、胃热。既然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病人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这也是病啊!俗话称为“慌饭”。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的药,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
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的病人,患者要求不吃中药,还要能治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就差不多了!有人会问,这也是中医治疗?我说这也是!因为运用了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指导养生,这不就是中医的精髓吗?中医可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妙处!
4、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锅里水也会被烧干,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的亏虚。所以对于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这些药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5、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用药时则需要寒热搭配,效果才好。如黄芩、黄连配干姜。6、胃病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食积,同样影响了胃的和降,可以采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等来攻下,恢复其和降,病情轻的则可以采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来消导。
举个例子:很多小儿停食之后,出现反复发烧,服用退烧药后可以当时缓解,第二天照常发烧,这种情况,将二丑炒香后研成细粉,伴红糖后给小孩吃,每次2克左右,三岁以下的小孩可以适当减量,3岁以上的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服用三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患儿将停滞在胃肠道的东西拉出来后,病就好了!此法虽然简单,但效果非常神奇!
讲完了胃,我们再来看看胃的下边应该是什么,胆!
胆气的下降依附于胃气的下降,胃中胃液为酸性,胆汁为碱性,酸碱中和,则食糜进入小肠,小肠来分清泌浊。
但如果胃气上逆,胃酸上反,则胆汁下行无胃酸之中和,碱性胆汁损伤小肠,形成肠道炎症;
如果胃气上逆,带动胆气也上逆,则胆汁反流入胃,则形成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下行如果无下降的胃气支持,胃气上逆之力又不足以使胆汁上逆,胆汁就这样不上不下,郁积在胆囊之中,久之胆囊壁自然毛糙,胆囊炎便产生,严重者还容易形成结石。
所以针对胆囊的疾患,采取的办法很简单,降胃气则胆气自降。但如果已经郁滞日久,上火了咋办?如果上火失治,炼汁成砂,已经形成沙石了咋办?
别急!是病就有办法,我们治疗胆的有关疾病的时候,一定别忘了胃气是胆气下降的力量源泉,但只考虑胃够不够,还是不够的,左边这个轮子胃气下降,肝气上升,一升一降,轮子运转才有力量,所以降胃气的同时疏理肝气、升发肝气非常必要。
说了半天,还未进入正题,下面说说药物:
1、降胆气,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就是利胆:柴胡、郁金、金钱草、栀子、茵陈、竹茹、枳实、大黄、枇杷叶……
2、已经郁结化火,治疗必须泻胆火,可选用龙胆草、黄芩、川楝、栀子、黄连、虎杖
3、郁积日久,胆囊壁已经毛糙,可以选用:郁金、生内金、生牡蛎、玄参、柴胡、绿豆
4、已经形成沙石,治疗时采用玄参、牡蛎、鳖甲、内金、海金沙、金钱草、虎杖、硝石
5、胆火日久,阴份受损,形成胆怯证,需要滋养阴份,以和胆热,用药:酸枣仁、生地、萸肉、当归……
胆火过重,容易形成胆火扰心,患者出现心烦失眠的症候,历代医家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效果颇佳,但其中“温胆”二字如何理解,难道是胆寒需要温之?这与胆火扰心岂不相悖乎?
汪昂《医方集解》有云:“胆为清静之腑,又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非因胆寒而为之温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静之故”。说明所谓“温”者,是因胆热而设,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故立方用药当从其性。陈修园《时方歌括》曰:“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左边这个轮子的最后一个点:肾,让我们通过肾来学习中药!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髓,藏精,肾主水,为水脏,肾中藏有肾阳,能够温化寒水,这样水不至寒……通过肾脏来学习中药,可以从三块来学,即肾阴、肾阳、肾精,这样更加清晰些!对于肾阴亏虚,可以采用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玄参、天冬、枸杞、黄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对于肾阳不足,可以采用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故子、巴戟天、肉丛蓉对于肾精不足,可以采用金樱子、桑螵蛸、芡实、莲须,五味子、益智仁来固摄肾精;通过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菟丝子、覆盆子、韭菜子、枸杞子来填补肾精。对于肾水不足,相火亢盛,可以采用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来泻火。肝无虚证,肾无实证。说的是肾脏主封藏,封藏失司才会导致肾脏疾病的产生,这些疾病中,多数属于虚证范围。举几个例子,这样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些!第一个:骨折延迟愈合的病人。几年前遇到一个右上臂骨折的病人,在医院进行夹板固定,两个月后复查,发现骨折处无骨痂形成。病人通过熟人介绍,过来就诊,切脉时双尺沉细若绝,询问中得知患者经常腰部酸软无力,性功能明显减退,于是采用填补肾精的办法,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接骨疗伤的药物,服用半个月,一月后复查,骨痂形成,患者愈后良好。第二个例子:腿抽筋。临床上很多老年人,经常腿抽筋,每晚小便多次,服用钙片后抽筋稍稍好转,但停药后又很快反复,切脉会发现右尺沉细而软,对于此类病人,补充钙剂的同时,服用补养肾精的药物,增强肾的封藏能力,减少钙的流逝,病情可以很快治愈。采用淫羊藿30克、菟丝子20克益智仁15克小伸筋草30克几天就见效了!
第三个例子:痛经。
痛经之痛,只有妇人最为刻骨铭心,有些年轻女性,痛经时可以疼痛到晕倒,疼痛有两个病因,其一:不荣则痛,此痛病情轻;另一种:不通则痛,此痛病情重。不通为瘀,而瘀之形成有气滞、有寒凝。这里要说的是“寒凝”,此类病例占痛经的八成左右,许多中医治疗痛经,采用桃红四物汤加金楝子散,当时有效,下次月经照样疼痛,其实只要运用附子、肉桂、艾叶、小茴香、紫石英等温补肾阳,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将胞宫寒邪、瘀血化尽,三五剂药就可以彻底治愈。
农村老人常说,“人从脚下寒!”人体肾之阳气是人立身之阳,肾阳不足则腰以下发凉,人如同站在冷水之中,所以人会格外怕冷,所以有“人从脚下寒”之说,目前流行的火神派就是站在肾阳的角度,来治疗人体很多虚寒性疾病。但我们强调肾阳重要性的时候,别忘了人体心之阳气更重要,就好比大地需要地核岩浆的热量,土地才能向上散发热量,但别忘了太阳才是一切热量的源泉,没有太阳的光芒,则万物都会黯然失色,人体心之阳气为生命之阳。肾阳与心阳两者缺一不可,一损皆损,一伤皆伤!火神派将姜桂附作为救命仙草,认为其能补肾之阳,壮肾火,散阴邪,挽狂乱。其实姜桂附也是补心阳之要药,心火旺,如丽日当空,一切阴邪自然散尽,心火旺自然血脉流畅,心火旺生命不会垂危。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火神派在强调肾火的同时,无形中也通过补充肾火也补充了心阳,运用姜桂附增强了肾火,同时也增强了心火。君明则国安!
补养肾火也是很大作用的,肾火旺盛,则脾阳不衰,中焦如沤才能健全,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健全,水谷之精才能正常输布,统摄功能才能完备。
如果脾阳虚衰,则中焦运化功能受阻,寒湿内停,脾气郁滞,食物精微转化及输送均会出现异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二便不利,就好比指南针中右侧的轮子卡壳了。
对于脾阳虚,可以运用: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砂仁、白叩仁、草叩、附子。
对于阳虚日久,寒湿困脾,可以运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苍术。
寒湿困脾失治,导致脾气郁滞,可以运用芳香醒脾的药物:陈皮、砂仁、叩仁、香椽、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
郁积化热,治疗时须清脾热: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栀、绿豆。
郁积失治,化燥伤阴,导致脾气阴两虚,治疗时,虚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草;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
如果仍然失治,形成脾积:枳实、大黄、山查、神曲、麦芽、鳖甲、牡蛎。
讲了这么多脏腑与中药,有些枯燥,好比我们的学习旅程,很单调一样,下面我们来参观,在学习中药的旅程中出现的历史古迹,看看这些历史古迹记载的古代圣贤,他们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中药整理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要游览名胜古迹,第一站当属《神农本草经》,这部书是最早的药学专著,就好比药学领域的开国元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估,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点也不过分。本书记载药物味,应一年天,根据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药物三品分类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每药载有性味、功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是汉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中药领域的发展,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丰富,但雪球的核心却是《神农本草经》,书中对疾病的治疗经验,直到今天还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如:“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
*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明确指出了服药的时间与方法:“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刚接触此书,对书中许多观念无法理解,但临床多年后,再反过来阅读,会发现《本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意义,有时明白一句话,就解决了一个疑难杂症,此言一点也不夸张。举个例子,《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短短三十三个字,将黄芪的性、味、毒性、主治、产地清楚的描述出来,如果我们对这三十三个字有深入的研究,那么对于“痈疽溃久不愈”、“痔疮”、“淋巴结结核破溃不愈”、“小儿体质虚弱”就会有新的认识,经常看到杂志上报道用黄芪治疗各种溃疡,其实这就是本经上的东西,你看了,记住了,临床运用了,就知道是这么回事!皮肤溃疡可以治疗,脏腑的溃乱也可以治疗,只要是“久败疮”自然都有效了!“大风癞疾”可以治疗,一般的风证自然能够治疗了!许多患者春天出现皮肤过敏,痒!全身起疙瘩!吃抗过敏药暂时有效,停药又复发!重用黄芪,加上祛风的药物,效果神奇,为啥?春季风邪偏重,人体如果卫气不足,不能护表,风邪自皮毛而入,自然痒了。黄芪大补卫气,卫气得到充实,自然提抗力高了,风邪自然不能进入人体了!配上祛风的药物,将体内的风邪驱散出来,病就好了!讲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为什么黄芪可以治疗“大风癞疾”了。一部《神农本草经》就是一部中药学经典,许多人问疑难杂症如何下手?如何辨证?我的经验是反复研读《神农本草经》,充分理解本经中的每一句话,这样对一些经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参观了最经典的中药学古迹,我们学习中药的旅程又要开始了,如果想照张相片、留个影的,回家记得翻翻《神农本草经》,看看里面的文字,感受古人深邃的智慧,领悟药学的至高境界,就是最好的留影了!
我们的下一站是通过肺来学习中药。
1、肺主气,如果人体气不足,头晕乏力,气短,就要补肺气了!补肺气有人参、党参、黄芪。
2、肺主宣发肃降,这一宣一降,是一对对立的平衡,如果宣发太过,咳嗽气逆,头皮流油等,就得敛肺气了,敛肺气可用苦杏仁、五味子、白果、诃子、乌梅、米壳。
如果宣发不足,肃降太过,出现肺气失宣,患者会感到呼气困难,胸闷,咳嗽等症。宣肺气可用桔梗、麻黄、升麻、牛蒡子、蝉蜕。
3、肺开窍于鼻,如果鼻窍不通,自然要选择宣肺通窍的药物了,麻黄、辛荑、苍耳子。
4、肺朝百脉,脉络破裂,出现咯血,就要用止血的药物,止肺血:白芨、仙鹤草。
5、肺为娇脏,意思是说肺脏娇贵,即不能受热,也不要能受寒,还不能受燥,更不能受湿。受热则成肺热;受寒易成肺寒;受燥则肺干;湿邪停肺易成痰饮。
清肺热:桑叶、黄芩、栀子、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茅根
散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
润肺燥:沙参、麦冬、天冬、山药、百合、石斛、花粉、玉竹。
祛痰湿:川贝、知母、瓜蒌、天竺黄、竹沥、胆南星、半夏、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在临床上遇到肺之疾病,多表现为咳嗽,咳嗽之证看似简单,也最为复杂,因为影响咳嗽的因素有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外感分风、寒、燥、火,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还有外感与内伤同时出现,如常说的“寒包火”!但万病不离其本,什么是本?气机逆乱是咳嗽之本,肺主气,咳嗽皆可理解为气之逆乱,治疗咳嗽调理气机是关键,同时结合影响气机逆乱的因素进行调节,就会事半功倍。
调理气机不外乎在宣与降、散与收、寒与热、润与燥之间寻求平衡!这四对平衡调节到位了,没有治不好的咳嗽!医学能通此理,则习医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
下一章节,,,任之堂——药方之旅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治疗白癜风第一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