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表现 > 处暑的养生和民俗文化
处暑的养生和民俗文化
处暑的养生和民俗文化
一、处暑简述
(一)处暑的时与度
处暑的黄经度数
处暑度数信:以七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义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年8月23日06:20:09;每年8月22日至24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度
天地能量主运:金炁义德能量输布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1胸椎体(T1)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实为第17个
前后节气:立秋,处暑,白露
(二)处暑天气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到,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一个典型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二、处暑的正善治养生
处暑后早晚天气凉爽,早晨宜外出跑步、打拳、做操、爬山,将脾土所治理的筋肉(编者注:一般来说,脾主肌肉,肝主筋。)与肺金所治理的皮毛系统以及肾主骨的系统相结合,充分舒展开来;将体表皮毛穴位腠理充分展开,与自然天地相融合,多吸收天地之间的金炁(气),极为有利于心身健康。
脾土生肺金,金秋应当克服懒与乏,勤于活动身体,进行体育活动或采用修身的动态方法。当然,静态方法也很重要,主动将呼吸配合于身体活动的舒展开合和收缩闭合内敛之中,可以使土炁(气)能量与金炁(气)能量相互激荡,提高身体的健壮程度。(编者注:人体内五臟分别藏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能量,其中肝藏仁,心藏礼,肺藏义,肾藏智,脾藏信。体内五德能量的运行,具有生克制化的关系。例如阳木仁德生阳火礼德,阳火礼德生阳土信德,阳土信德生阳金义德,阳金义德生阳水智德,阳水智德生阳木仁德。)
生活在城市中的上班族,除了双休日公休时应当去郊外进行迎秋运动以外,平时在室内也应当抽时间适当运动。久坐伤脾,脾伤则金炁(气)不足不活,在室内的命体活动中,即使多伸一伸懒腰,也有解除秋乏的效果。工作学习的时间长了,伸了懒腰之后立刻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舒服自在,这在处暑期间格外明显。即使不累,也应当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让自己轻松轻松。这是因为脾主肉(编者注:一般都是这样说法,脾主肉。),伸懒腰不仅能舒展肺,并且能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臟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而舒适。实际上,伸懒腰的时候,精炁(气)神是一起在动的,所以效果特别好。
秋季主金旺,金主肺。按照中医理论,七魄居肺,秋阴入肺,肺为阴之集大成者。处暑对秋季的养生有百倍的效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当中记载:“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睡眠中的深呼吸,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索,从中领会怎样正确进行呼吸锻炼。观察孩子们在睡眠状态的呼吸是什么样的,动物在睡眠状态中怎样呼吸,人在清醒状态下的呼吸又是什么状态,然后再来运用到修身的调息过程当中,进而运用在清醒和睡眠之间,那么也就是理解和掌握住了处暑金秋的养生关键。
(一)调适睡眠
处暑时节,天地间的阳炁(气)趋向收敛,天气由热转凉,阳炁(气)逐渐下沉,阴炁(气)逐渐上升。人体内的阴阳之炁(气)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需要顺应天地阳炁(气)的内收,同步贮存体内阳炁(气),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然而,在火运反转为金运,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中,人们存在调节适应期,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床,白天不爱运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现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别注重睡眠的质量,积极调整睡眠时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应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并保证早睡早起,晨起后适当运动。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缩短调节适应时间。
对于一般的养生而言,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中医理论认为,睡眠和清醒是一种自然的功能状态,完美地体现了人体阴阳的动静交互调整。而修身学则认为,睡眠与清醒之间存在着“中气以为和”的区间,静心感格,阴阳和则两仪静,就能将这两者高度协调,调适在得一、统一和守一的最佳状态中。昼夜阴阳的消长,决定了人体需要保持睡眠和清醒两种自然状态,否则就无法适应昼夜的交替出现。在清醒的时候,人体为阳炁(气)所主宰,一旦进入睡眠,就被阴炁(气)所主。生命在天道自然法则中,只有先顺应天时,治人事天才能实现突破与超越。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指出:“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阴阳两种能量在日度周期律中存在着交替变换的规律,人类的睡眠与清醒这一对阴阳转换,受制于天道阴阳能量的日度周期律制约;人类的睡眠与清醒规律,与天道阴阳转换规律具有同纪性,所以只有顺天应人,才能具有良好的生命活力。《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首先要在睡眠与清醒这两大生理现象中恪守这一法则。
从生命的营气和卫气能量运行角度进行分析而言,人体睡眠与清醒之间的变化是建立在营、卫两气运行的基础之上,其中又以卫气的运行最为关键。营气指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正能量,卫气则指行于脉外和体表具有保卫功能的正能量。《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的“止”,是指进入睡眠;“起”,则是指清醒起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卫气运行到阳气旺的时候,人体就清醒了;反之,则会进入睡眠状态。
依据生命的气运规律而言,顺天应人则要尽可能做到亥时(21~23点)入睡,早晨卯时(5~7点)起床为宜。入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做足底按摩,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起床之后,体质偏虚寒的人,可含嚼几片生姜或者一片炮附子(编者注:炮附子有毒,需使用者请在执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促进身体阳炁生发颇有益处。体质偏实热的人,早上则以冷水冲洗一下头顶,有利于阴阳平衡。
古圣先贤在修身的实践中发现,养生与修身方法中,子午这两个时辰的度与数极为重要。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呈翻转性变化,人们在子时必欲静卧,以候气复,午时应当小憩,静候阴生。现代科技从物相领域的研究中发现,夜间0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容易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之道。注重修身实践的人们,则应当静心感格,运用得一法的“中气以为和”原理,把握住翻转性替换中的主动权,在顺应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超越,高质量地把握住子时与午时变换的原理,更有效地顺天时而化内境。(编者注:十二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一年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在一天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子在一年中,指农历十一月,卦象是复卦,子时开始阳炁生发。在一天的周期律中,子时对应于23时到凌晨1点。午在一年中,指农历五月,在一天中,指中午11点到13点,午时,天地能量阳极而生阴。)
(二)身识养生
1.《灵剑子》导引法
以两手抱头项,宛转回旋俯仰,去胁、肋、胸、背间风气。肺臓诸疾,宜通项脉,左右同正月法。又法:以两手相叉,头上过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关节中风气,治肺臓诸疾。
2.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处暑
处暑坐功图势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足少阳胆相火。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即:每天1~5时之间,正坐,转头向左后上方举引,再缓缓转向右后上方举引;同时用两手半握拳,反向后捶腰背。每转头一次,捶背六次。头向左右各转3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主治: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胁肋髀膝经络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少气、咳嗽、喘、渴、上气、胸背脊膂积滞之疾。
(三)口识养生
1.处暑宜食
处暑昭示夏天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在此时期,气候逐渐干燥,身体内肺经当值。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者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展为疾病,即中医命名的“秋燥症”。
处暑时节应当保持饮食清淡,宜食酸淡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荞麦、燕麦及奶类。不食或少食辛辣烧烤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少食油腻的肉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梨等。多食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乳制品及豆制品等。此外,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臟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多食用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
2.养生粥品
沙参粥:
原料:沙参15~2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沙参捣碎,加水煎取药汁后去渣,然后将药汁与粳米同入沙锅,再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服食,7天为一疗程。
功效:滋阴清热,润肺养胃,祛痰止咳。
应用:肺阴亏虚所致的虚热燥咳、干咳少痰、久咳声哑、咽喉干痛;胃阴亏虚所致的津少口渴、胃脘灼热隐痛、舌干少苔、大便干结、干呕呃逆,以及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等属阴虚者。
注意:沙参煮粥宜稍稀薄,不宜太稠厚。外感风寒所致咳嗽者,不宜服。沙参有南沙参与北沙参之分,二者功效基本相同,但前者偏于润肺祛痰,后者偏于养胃生津,故在煮粥时,可根据需要而分别选用。
蔗浆粥:
原料:甘蔗浆~毫升,粳米50克。
做法:先将新鲜甘蔗适量,洗净后榨取蔗浆汁备用。将粳米入沙锅加清水毫升左右,以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蔗浆,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稍温服食。
功效:滋阴生津,润燥止渴。
应用:阴津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干咳、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燥结及热性病后期、津伤唇舌干燥、形体消瘦等。
注意:脾胃虚寒及糖尿病患者,均不宜服。
3.养生饮品
百合莲子汤:
原料:干百合克,干莲子70克,冰糖60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银耳雪梨羹:
原料:银耳克,雪梨克。
做法:先将银耳用凉水泡开、雪梨切片,一同用水煮熟即可。
功效:具有养阴润燥、止咳平喘,清心降火等功用。
应用:特别适用于阴液不足所致的干咳、口渴、肠燥便秘、皮肤干燥等症。
4.养生菜品
芝麻菠菜:
原料:鲜菠菜克,熟芝麻15克,盐、香油各适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净,在开水锅中焯一下,捞出浸入凉开水中,
凉后捞出沥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盘内,分别加入盐、香油,搅拌均匀,再将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补肝益肾,开胸润燥。
青椒拌豆腐:
原料:豆腐1块,青椒3个,香油、盐各适量。
做法:豆腐用开水烫透,捞出晾凉,切成1厘米见方小丁。青椒用开水焯一下,切碎。将豆腐、青椒及香油、盐等搅拌均匀,盛入盘内即可。
功效: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对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
三、处暑的天文内涵
处暑斗柄方位图
(一)处暑的天文古籍
“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律夷则,夷者,伤也;则者,法也,言金气始肃,万物于此凋伤,犹被刑戮之法也。”——《孝经纬》
译文:
《孝经纬》说:“大暑过后十五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坤位,就是立秋。秋就是揫的意思,万物在此时聚集收敛。再过十五天,斗柄指向申位,就是处暑,是说酷暑将要退去,好像要潜伏而处下了。在十二音律中对应夷则,夷就是创伤的意思;则就是法度的意思,是说秋气开始肃杀,万物在此时凋零枯萎,犹如遭受刑法的惩罚了。”
(二)处暑物候
处暑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如《逸周书集解》:“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否卦,九四。《周易·否卦》爻辞:“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互艮为鹰,为鸟。艮覆震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段话是说,处暑这一天有一个自然现象,鹰在捕捉到鸟之后,并不是自顾自地吃,而是会把那些鸟整整齐齐摆在窝前,先进行祭天,然后自己再进食。而且,鹰不捕食正在孵化后代的飞禽,所以可以称之为有义。
二候天地始肃:否卦,九五。《周易·否卦》爻辞:“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乾为天,伏坤为地。乾于后天八卦位居西北,肃杀之地,故曰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这种肃杀之气,在进入处暑第二候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知出来了。
三候禾乃登:否卦,上九。《周易·否卦》爻辞:“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乾变为兑。兑覆巽,巽为禾。兑伏艮,艮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连藁(gao)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
登,包含稻谷登场开始进行加工之意。
(三)处暑的能量卦象
处暑期间,能量卦象已经处在否卦状态当中。
《周易参同契》里面,列出来一些能量卦象变化顺序:
阳终于巳,中而相乾。姤始纪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
宾服于阴,阴为主人。遯世去位,收敛其精。怀德俟时,栖迟昧冥。
否塞不通,萌者不生。阴伸阳屈,没阳姓名。观其权量,察仲秋情。
任畜微稚,老枯复荣。荠麦芽蘖,因冒以生。剥烂肢体,消灭其形。
化气既竭,亡失至神。道穷则反,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
四、处暑的民俗文化
(一)祭祖感恩
在我国的农历记载中,从汉代以后,处暑也是一个社日,属于秋社,是一个祭拜土地,祭祀感恩祖先的日子。而在祭祀祖先的社日活动中,又有家庭之祭和宗族之祭等规模大小的不同。
(二)出游迎秋
顾铁卿《清嘉录》:“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处暑时节的天气还非常闷热,大概还要再经历十八天的汗流浃背,天气才会真正变得清凉舒爽。处暑节气之后,秋意渐浓,此时桂花飘香、天高云淡、枫叶渐红,正是人们外出郊游赏秋的好时节。处暑过后,暑气退却,秋高气爽,天上飘荡的云彩也变得舒卷自如、惬意无边,再不像盛夏时的浓云成块,乌云翻滚。民间一向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其中就包含“出游迎秋”登高望远之意。
节选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