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汁反流性胃炎 > 疾病表现 > 秋季治疗老胃病
秋季治疗老胃病
导读:秋凉,老胃病易多发与复发。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
《化芊中医》辩证治疗:1.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症。2.心脑血管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脑梗等。3.肠胃病: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黏膜白斑、胃溃疡、食道返流性胃炎、结肠炎、结肠溃疡等。4.妇科病:月经不调、不孕症、多囊卵巢及慢性炎症、气血不足等。5.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痤疮等。6: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退行性关节炎等。
刘化芊:中医主任医师;山西省营养协会顾问、首席专家。一为何老胃病总不好?
老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养”,急不得,只能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不要觉得吃上几服中药就应该见好,几服中药吃了感觉变化不大就放弃治疗调养,最终导致胃病治疗调养不能坚持,多年反反复复缠绵不愈。胃炎时间太长导致久炎必“癌”,到时悔之晚矣!
二老胃病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胃部保暖
入秋后,早晚温差较大,因此要注意胃部保暖,以免受到寒邪侵袭加重肠胃不适。“十个胃病九个寒”,胃的脾性喜燥恶寒。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
2、不要郁闷生气
保持心情愉快,乐观,避免抑郁、焦虑、生气等情绪及心理状态。《内经》云“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讲的就是因情志失调而发病。肝气不舒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对人体胃液的分泌、黏膜血管充盈程度以及胃壁的蠕动均有影响。因此,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轻松愉快地生活。
3、不吃烫饭喝烫水
食物不要太冷但更不能太烫,老胃病患者多脾胃虚寒,喜欢吃很烫的热粥,喝热开水、热茶,岂不知,这样很容易把很娇嫩的食道黏膜烫坏。长期喝太热的开水,吃烫饭,久而久之,食道黏膜会出现异常增生而导致食道癌。我们的皮肤比食道黏膜厚得多,但我们洗澡温度超过42度都觉得很烫受不了,可是食道长期喝下90到度的热水、热汤,食道怎么能受得了?因为这些不好的习惯,导致我国食道癌发病率占世界总发病率的百分之四十九,居于首位;而太原地区则居于全国前列。所以防治胃病、胃部癌症,应从吃每一口饭、喝每一口水抓起。
4、不要郁闷生气
发脾气。肝属于木,脾胃属于土。肝气不舒,肝火旺、肝木克脾土,情绪影响脾胃功能,就容易得胆汁返流性胃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等。中医是整体辨证治疗,宜疏肝和胃、补虚健脾等,坚持方能治愈。同时避免烟酒、辣椒、咖啡、浓茶等刺激。
5、吃饭定时、定量
一日三餐胃酸定时分泌,饿过头胃酸会自己消化胃黏膜长久下去会得胃炎、饥一顿饱一顿或暴饮暴食都会容易得胃病。生冷油腻坚硬的食物有会加重胃病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易粥、汤、浆类,如八宝粥、小米粥、细软的汤面、五谷豆浆糊糊等。注意:要保证基础营养,胃病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营养吸收消化不好,导致气血“虚”。“虚”又会带来很多的疾病。如特别容易上火、经常感冒、咳嗽且很难治愈;面色萎黄无光泽、脱发、失眠、疲乏无力;心慌气短、腰酸背痛、怕风怕冷、关节疼痛、容颜早老早衰等等。所以注意饮食多样,营养搭配合理,切忌单调、营养基础不好,使胃病更加难以自愈。因为只要调养好,很多慢性炎症是可以自愈的。正所谓“人体内自有大药”。
6、要喝水
若逢节假日,肠胃承受着比平时大几倍的负荷。因此,为肠道“洗澡”很必要。要注意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点的摄入,特别要注意多喝水,最好喝白开水或能暖胃的茶水,如丁香茶等。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蠕动和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的危害。
三中医教您养胃
1、调养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2、忌嘴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有的药要在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而有的药要在饭前服用,以中和胃酸,提高药效。
3、静心
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4、运动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四黄色食物(属土入脾)
天地有五行,人有五脏,而五脏亦配合五行。其中,五行中黄色为土,因此,黄色食物摄入后,其营养物质主要集中在脾胃区域。如南瓜、玉米等,常食可对脾胃大有裨益。人体的五脏六腑皆仰赖脾胃的滋养,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脾胃为后天之本”这句,说的可是一点也不假。接下来要为你介绍健脾益胃的黄色食物。
黄色食物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加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理新陈代谢,所以黄色食物,如地瓜、黄豆等等,都能够维护脾胃安康,维持脾主运化、主升清、脾统血的功用;这些功用主要是将吃进的食物转化为营养,再将这些营养物质传送至全身,并代谢身体的废弃物,是身体血液、精气、身体运转时动力的来源,五脏六腑皆仰赖脾胃的滋养,也就是说人体的安康与否,都看脾胃功用能否良好,也印证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句话。
五哪些中药辩证治疗老胃病?
中医历来特别重视胃病的诊治。认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说明脾胃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保护胃气,调理脾胃,总结出了“脾旺则四季不受邪”,“保住一分胃气,留得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等重要治病经验。
中医诊治胃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再参考西医检查结果,综合辨证,分型施治。现将常见的证型及其治疗分述如下。
1、脾胃虚寒型:特点是上腹部隐痛,泛吐清水,喜食热饮,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治则:益气温中,健脾和胃。方剂: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厚朴温中汤等方加减。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干姜、桂枝、茯苓、木香、陈皮、厚朴、草蔻、砂仁、炙甘草等,虚寒甚者加川椒、制附片,泛吐清水者加半夏、生姜等。
2、肝胃不和型:特点是上腹部胀痛,牵引胁肋,嗳气吐酸,情志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元胡、川楝子、乌賊骨、苏梗、陈皮、炙甘草等,胁肋痛重者加檀香、佛手等。
3、脾胃湿热型:特点是上腹部灼痛痞闷,嘈杂泛酸,口苦口腻,恶心纳呆,倦怠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香连丸、平胃散等方加减。常用药物:黄连、黄芩、知母、牛膝、厚朴、香附、木香、半夏、薏苡仁等,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食少嗳腐者加焦三仙。
4、胃阴不足型:特点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干,心中烦热,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治则:益气健脾,养阴清胃。方剂:益胃汤、一贯煎等方加减。常用药物: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当归、白芍、枸杞、川楝子、炙甘草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麻仁等。
5、血瘀气滞型:特点是上腹部刺痛,食后痛剧,痛处拒按,有时吐血或黒便,舌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川芎、白芍、丹参、元胡、桃仁、红花、香附、丹皮、乌賊骨等,吐血或黑便者加三七、白芨等。
6、胃气不和型:特点是上腹痞满不适,干呕嗳逆,食少倦怠,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表里不和,虚实夹杂,舌苔薄黄膩,脉弦滑或沉细数。治则: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方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方加减。常用药物:半夏、干姜、厚朴、吴萸、黄连、黄芩、枳实、木香、白芍、桂枝、炙甘草等,疼痛明显者加元胡、香附等。
7、根治率很高的中医穴位贴根治法
中医穴位法:中医穴位贴依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一症一方现配药贴,针对穴位直接贴上。
穴位贴机理:采用胃肠同治,经皮缓释技术,通过脐部给药,舒络活络,暖中和胃,益气健脾,快速调节肠胃蠕动功能,排出淤毒,改善肠胃肠道道血液循环,促进肠胃道黏膜和神经的修复,消除胃炎引起的胃酸、胃胀,腹泻,腹胀、呕吐等症状。
出诊~芊芝堂中医太原店(劲松北路店):
刘化芊每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出诊;
王美琴每周一出诊,主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疑难杂症。
王永宏每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出诊,主治颈、肩、腰、腿痛。
—、(刘化芊)